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那是不是贡眉白茶和寿眉的功效就是一样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贡眉白茶和寿眉的功效吧!
贡眉白茶的功效
1、防暑降温
贡眉白茶是最适合人们在夏天饮用的健康保健茶,它性质微寒,能清热解毒,也能防暑降温,更能清心除烦。在夏天饮用贡眉白茶能预防上火,也能预防中暑症状发热。贡眉白茶还能安神定志,能提高人们睡眠质量,对维持人们神经系统健康也有一定好处。
2、保护牙齿
贡眉白茶中含有丰富微量元素和大量的氨基酸,这些物质能坚固牙齿,也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层,能防止蛀牙,并能防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给牙齿带来的伤害,经常喝贡眉白茶能保护牙齿,而且能让人类的牙齿变得越来越白。
3、预防高血糖
为贡眉白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酶,它能加快人体内脂肪分解和代谢,并能促进人体内胰岛素产生,同时也能抑制人类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人们经常喝贡眉白茶能加快血液中多余糖类物质代谢,并能维持人类血糖平衡,坚持饮用能预防高血糖,而那些已经患有高血糖或糖尿病的人坚持喝贡眉白茶后还能让血糖慢慢恢复正常。
4、增加食欲
贡眉白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酶,它能加快人体内食物的分解与吸收,并能加快人类长胃中消化液的分泌,能有效提高人的肠胃消化功能,另外人们在食用高脂肪的油腻食物食,多喝一些贡眉白茶还能起到消食去腻的重要作用,它也能防止脂肪在人体内堆积,适量饮用能预防身体肥胖。
寿眉白茶的功效
1、清热
相关古书记载:寿眉茶性质寒凉,功效如同犀牛角,是治麻疹的圣药。有清热、解毒之功。尤其是陈年的寿眉茶,可治大火症,在越南地区被视为治疗小儿高烧的退烧良药。
2、明目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寿眉茶中的维生素a原含量极高,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缓解模糊视力,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常用电脑或常看电视的朋友,不妨多喝一些寿眉茶。
3、护肝
寿眉茶富含黄酮类天然物质,这些成分能加速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迅速分解,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是护肝的最佳茶饮。经常抽烟饮酒的伙伴们,建议多喝。
4、消炎
寿眉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对病原菌、病毒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此外,外伤破皮、发炎等,使用浓寿眉茶水冲洗,还能起到明显的消炎、杀菌功效。
5、降血糖
寿眉茶除了含有其他茶叶固有的营养成分,还含有活性酶。长期适量饮用寿眉茶能提高体内脂酶活性,有效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起到降低、平衡血糖的效果。
贡眉白茶的泡法
1、杯泡法
第一种,贡眉白茶可以采用杯泡法,即冲泡茶具为玻璃杯,此法适合一个人饮用的情况。具体操作为,用200ml大玻璃杯,取5g贡眉白茶,用90度的开水,先温润闻香,再用开水直接冲泡,一分钟后就可饮用。
2、盖碗法
第二种,贡眉白茶可以采用盖碗法,即冲泡茶具为盖碗,此法适合两人对喝的情况。具体操作为,取3g的贡眉白茶投入中盖碗,用90度开水温润闻香,然后像功夫茶泡法一样,第一泡45秒以后每泡延续20秒,这样就能品到十分清新的口味。
3、壶泡法
第三种,贡眉白茶可以采用壶泡法,即冲泡茶具为中瓶的紫砂壶,此法适合3~5个人饮用的情况。具体操作为,取7-10g的贡眉白茶投入壶中,用90度开水温润后,再用100度开水闷泡,45秒-60秒就可出水品饮,这样可以品到清纯中带醇厚的品味。
4、大壶法
第四种,贡眉白茶可以采用大壶法,即冲泡茶具为大肚高身的大瓶瓷壶,此法适合很多人喝的情况。具体操作为,取10-15g的贡眉白茶投入壶中直接用90-100度开水冲泡,喝完直接加开水闷可以从早喝到晚,味道特别醇厚和清爽。这种方法也可供一家大小共享,特别是夏天,因为贡眉白茶的冷饮更好喝,并且决不伤害身体。
5、煮饮法
第五种,贡眉白茶可以采用煮饮法,这是最特殊保健的一种方法,也是民间一直沿用的秘方。具体操作为,用清水加15g贡眉老白茶,煮3分钟成浓汁后过滤出茶水,待凉到70度添加一勺蜂蜜或土冰糖趁热饮用,顿感体轻神宁,其中妙用自能体会,其口感神韵更是醇厚奇特。
白茶的种类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和“茶王”的美称。它的产量很少,以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冲泡过后,白毫银针的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
2、白牡丹
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上乘品,它的绿叶中夹杂着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时宛如蓓蕾初放。白牡丹的茶汤多为琥珀色与浅黄色,它生津回甘、伴有毫香、滋味变化明显。
3、贡眉
贡眉是白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也被称作“寿眉”。它的毫心明显,冲泡过后汤色橙黄明亮、叶底匀整柔软、品饮时更是觉得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以上就是关于贡眉白茶和寿眉的功效的介绍,综上所得,贡眉白茶和寿眉都是白茶中的特殊存在,不可否认,功效都是非常多的喔!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jiankang/gongxiao/1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