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掌村的村貌
位于元江县那诺乡猪街村委会的二掌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日,记者沿着该村唯一的进村道路前往,看到整个村子安静地“躺”在青山之中,并萦绕着古朴自然的气息,犹如被世人遗忘一般。记者没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汉族特色的传统村落。
二掌村的起源
根据当地村民李国平的指引,记者看到村庄地势为西高东低,南面和东面被大面积山林环绕,西、北为大面积农田环绕,周边自然景观环境较好。
说起二掌村的起源,据介绍,彝族车姓十三代于1617年从红河州石屏县金竹林西迁至此地,顺山梁建房而居,因西面有罗罗山,俗称“罗罗梁子”。随后杨姓于顺治三年(1646年)从石屏县三马头迁到此地,李姓大族从石屏县响水坝迁了过来,并同时带来了现今出名的“猪街茶”种植技术。后来,清朝土司制行政官设首掌、二掌,因二掌设于此地,故此地得名“二掌村”。简单来说,二掌村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据李国平介绍,民国时期二掌村已形成一个完整规模的聚落型村寨,至今村落大部分建筑仍保留着传统的合院式坡顶风貌。不过,村庄民国年间有东南西北四座寨门,现仅存东门,其余三座寨门以及村中的六柱尖顶“花大门”均遭毁坏,保留相对完整的只有李氏宗祠和观音寺。
图为:现整体结构保存完好的东城门
李氏宗祠和观音寺
记者到了东城门,看到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但风貌已遭到部分破坏,其背面还刻有“朝门”二字。“这寓意朝向为太阳升起方向的寨门,即‘东门’。”李国平说。
接着记者来到李氏宗祠,内部有三块石碑。“永垂不朽”石碑和“千古流芳”石碑,分别位于李氏宗祠正殿廊道两端,其中“永垂不朽”石碑的碑文上记载了修建李氏宗祠的缘由、目的及李氏的发展历史;“千古流芳”石碑的碑文上记载了修建李氏宗祠的过程、捐资者及对后人的劝诫。第三块石碑名为“重修李氏宗祠碑记”,石碑位于李氏宗祠左侧耳房门口处,碑文上记载了祠堂在文革中被毁坏以后,二掌村村民重修李氏宗祠的过程和捐资者名单。
与李氏宗祠相隔不远有一座寺院建筑,李国平告诉记者:“这就是观音寺。清朝至民国时期,家中丈夫去世后,妇女便来此处住下,在供桌上点上蜡烛和香为去世的丈夫诵经祈福,为丈夫守住自己的贞洁,房屋的二楼至今仍保留有妇女诵经祈福用的供桌。”
图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茶文化源远流长
行走在二掌村的巷道中,李国平介绍,二掌村木雕石雕技艺流传久远,村庄内保留着的清朝时期的建筑构件就能体现出来。二掌村内85%为清代汉族典型的土木砖瓦四合院祠堂式建筑特色,建筑的大门上方及窗户上均雕刻有精美的图案,窗户上有几何镂空图案,也有象征“福寿”的老鼠、喜鹊,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还有花鸟鱼虫等。大门上方的雕刻大多取材于植物,雕工精致复杂。二掌村的石雕技艺主要表现在柱础上,有的为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为莲花柱墩,上面刻有佛教万字符。“至今木雕石雕技艺传承渐少,现代建筑细节部分已很少有体现,传承人也渐少。”李国平说道。
据了解,二掌村茶文化源远流长,二掌是古时江城、易武马帮进入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闻名省内外的猪街茶便是由二掌村村民李姓先祖引进的,这二掌村的李氏宗祠还有记载:清同治二年二掌村人李氏前往茶山运种回家种植,试种成功,获利颇多。就此,李国平接着跟记者讲起了猪街茶的历史发展情况,由于利益巨大,猪街、元江小羊街、红河大羊街(原为元江所辖)一带迅速形成了规模种植。晚清至民国时期,仅猪街的营盘村、水井、二掌三个自然村的汉族就先后有十多个经营茶的茶号。茶叶最兴盛时,当地一带的种茶面积曾达到上万亩,在此时期二掌村的李氏家一姓就开办了两个茶号“德盛祥”“隆盛祥”,同村的张姓人家也家族合办了“协和昌”茶号,后来从石屏迁居于此的何祖恒办了“常春号”,不到几年即在二掌成了首富。
民国初年,猪街茶曾参加全省的“赛宝大会”并获金奖,猪街茶在昆明也颇有名气。解放初期,云南省茶科所成立,为发展云南茶叶,选育良种、收集育种原始资料库,猪街茶产地被列为云南省茶叶重点调查区域之一。云南省著名的茶叶专家肖时英、张木兰夫妇就曾在1954年、1959年两次到猪街考察,收集资料标本、茶籽并鉴评了猪街茶,猪街茶就是作为地方优良品种在那个时期上报国家的。(作者:李艾丽,来源:玉溪网)
关于白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福建白茶网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dfdf3418 交流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inwen/toutiao/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