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手抄笔记诉说60载黔茶春秋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牟小玲认真阅读父亲牟应书的手抄笔记。

两本手抄笔记诉说60载黔茶春秋

牟小玲认真阅读父亲牟应书的手抄笔记。

“为革命种茶,用科学种茶。你看,这都是我父亲的毕生心血!每次翻阅它们,我都感到震撼。”

64岁的茶人牟小玲一边小心地翻阅着父亲牟应书的两本手抄笔记,一边给记者展示笔记内容。

其中一本从1953年开始,记录了牟应书20余年的工作资料和学习心得,既有详实的调研数据、图表,又有生产规划和实践体会;另一本是牟应书牵头开垦当时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茶场——永兴茶场的生产笔记,详细地记录了永兴茶场从开垦、种植到生产、加工、产出等各项数据。

“父亲一辈子学茶事茶,大部分工作笔记都在文革期间丢失了,剩下的这两本不仅是父亲个人的笔记,更展现了当时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经过。”牟小玲说。

牟应书,共产党员,1928年生,遵义绥阳县人。历任“湄潭桐茶试验场”场长助理、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场长、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省农垦农工商公司副经理,被誉为“贵州现代茶产业的开拓者”。

“我父亲一辈子敬茶爱茶,倾其一生,为之奋斗。他的初心是什么?我在他的一份手稿里看到的这句话,我认为说出了他的初心——为革命种茶,用科学种茶。”牟小玲指着父亲手稿上的一行字,认真说道。

“在特殊历史时期,父亲是在为革命种茶,这是他作为一个党员的初心。到了和平时期,他把革命理想转化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这也是他一生都为茶产业奉献的初衷。”牟小玲说。

牟应书在永兴茶场开垦笔记里写道:要把先进技术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技术就是生产力,牟应书希望能通过茶产业这个富民工程,带动一方百姓。

“父亲的初心我们不敢忘,作为党员,我也时刻把这份为民情怀挂在心上。”牟小玲介绍说,父亲退休后带领牟家三姐弟成立的贵阳春秋实业有限公司,在凤冈县蜂岩镇成立了茶叶加工厂,每年收购茶青量达数十吨,仅支付的茶青收购款就达200余万元,惠及当地上千户茶农。

“父亲对物质的追求很低,对事业追求永无止境。他特别鼓励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攻破难题。敢于推翻固有规则,从实践中出新品。”回忆父亲对茶产业的创新精神,牟小玲印象深刻。

1960年,正值我国困难时期,湄潭永兴茶场由于工人大量回家务农,茶场生产受到极大影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难境地。

在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牟应书与百余名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在茶场园地上打灶架锅,创新采用“杀青—做形—辉锅”的制茶工艺,迅速提高工效,仅用半个月,完成3000斤湄江茶的加工任务,使得湄江茶首次出口创汇,为黔茶争取了荣誉,也让永兴分场渡过了难关。

茶园基地土质勘测,茶树种植管理,茶叶采摘、炒制……每一个环节,牟应书都亲力亲为,收集各种一手数据,不断推陈出新,总结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新产品研发。

勇于创新的精神,加上过硬的学科知识和实战经验,牟应书让“科学种茶”变为现实。

“他就像一面旗帜,指引、鼓励着我们。他的情怀、敢于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指明灯。”牟小玲始终谨记父亲的教导。

正是在父亲牟应书的影响下,牟小玲三姐弟皆与茶结缘。

如今,64岁的牟小玲,依旧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宣传黔茶。“再累也不敢懈怠,不敢不学。父亲91岁了,现在还经常告诫我们,要做贵州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广者。”

于牟小玲而言,这两本手抄笔记本,不仅是她的知识源泉,更是她的精神支柱。

“两本手抄笔记,是留给我们有关技术、文化和精神等多层面的‘传家宝’,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牟小玲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中迪,来源:贵州日报)

关于白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福建白茶网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dfdf3418 交流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inwen/toutiao/2047

(0)
上一篇 2019-08-10 17:52
下一篇 2019-08-10 18:46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