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叶落草枯,一派沉寂。而山阳县的山山岭岭,绿意盎然,茶香醉人。
“你看!这一座座山头,那绿茸茸的一大片,都是这几年点种的茶树。”山阳县南宽坪镇甘沟村支书乐见奎指着黄花岭介绍:“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金桥茶叶公司带动我们村发展茶叶1万亩,75%以上的农户都从茶叶中获得收益。”
黄花岭是山阳县漫川关与宽坪两镇的分水岭,山体碎石风化,草木难以成活,也是生态脆弱的区域之一。甘沟村61岁的老支书冯厚山回忆,40年前,山上没有树木,野草也被村民连根拔起当柴烧。群众为了解决温饱,到处开荒种粮,水土流失严重,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既要群众脱贫致富,又要还上生态欠账,山阳县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道路:让秃岭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一座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在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基础上,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理念,将山水优势变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5.61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9.26万亩,年产量达1250多吨,年产值可达3.88亿元。
产业怎么抓政策扶持,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
山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全县大部分地区属深山丘陵区,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境内山高坡陡、灾害频发、基础薄弱。建档之初,全县有129个贫困村、3.07万户、10.69万贫困人口,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脱贫攻坚以来,山阳县精准定位绿色发展,将茶叶作为脱贫增收的“十大脱贫产业”之一,培育壮大茶业企业和合作组织,促进茶产业强基础、提质量、上水平。
在农业部出台《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陕西省制定“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后,山阳县抢抓机遇,及时制定出台了《山阳县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4+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思路清,产业定位准,抓实是关键。山阳县从组织建设层面“紧螺丝”,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配套具体措施,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大局出发,将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来抓,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同配合,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大格局”。
在政策扶持上,山阳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茶叶产业的基地建设、品牌宣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工作。鼓励相关部门和茶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为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提供“硬支撑”。
以考核促落实,是山阳县发展茶叶有效举措。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各部门和茶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决策,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到工作有人管、任务有落实。要求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联合扶贫、督查等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定期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政策措施不到位、推动工作不力的要重点督办、加压推进,确保茶叶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山阳茶叶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引擎。”漫川关镇万福村支书仰宗青说:“县上包抓茶产业的领导经常到茶园指导,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贫困群众通过茶叶实现脱贫成为事实。”
据了解,2019年秋季,山阳县规划新建茶园1万亩,其中天竺山镇1000亩,漫川关镇2500亩,南宽坪镇2500亩,法官、延坪镇各2000亩。同时,规划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
政府要生态,群众要效益。山阳县把发展目标锁定生态产业,让荒山秃岭在脱贫攻坚中,变成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路子怎么走集约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山阳县地处全国茶区北缘,茶叶产区多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缓坡地带,昼夜温差大,水、热、光等自然条件良好,土壤多呈酸性,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茶叶生长。20世纪70年代,该县成功实现“南茶北移”。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抱着金碗仍然没饭吃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低,缺乏资金投入,茶园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市场销路窄等原因,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发展。
近年来,山阳县将茶叶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抓,围绕茶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着力在品质提升、市场营销、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四个方面下功夫,推动茶叶产业由面积产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由企业主导生产向市场引导供给转型,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专业发展转型,由传统农业种植向关联产业融合转型,山阳茶叶在市场上露出冰山一角。
选准了发展路子,意味着找到了致富“金钥匙”。金桥茶叶公司探索出免费供种、免费培训、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茶园托管五种模式,和五年内打造5万亩有机茶园、提供农村剩余力就业1万人、打造茶旅基地1个的“55511”带贫模式。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发展茶叶1.2万亩,成效面积6300亩,带动362户1066人脱贫。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武维华和陕西省省长刘国中的充分肯定。
漫川关镇万福村山大沟深,地薄人稀,交通闭塞,是一个典型穷村。在脱贫攻坚中,该村依据地域气候条件,在撂荒坡地和荒山大面积栽种茶树,目前共发展优质茶叶5000亩,近两年新增2000亩。
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茶,在延坪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山阳县红枫茶叶专业合作社自2018年2月在延坪镇枫树村成立后,带动45户社员入股,建成绿茶生产线两条,红茶生产线1条,年产干茶50吨。合作社成立两个月后正式投产,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25人,目前已建成茶叶基地5000亩。
法官镇黄家店村的群众,根本没有想到茶叶还能致富。山阳县纵盛源茶叶公司投资580万元,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订单茶叶3000亩。建厂3年来,销售茶叶450万元。2019年订单回收鲜茶1.82万斤,带动农户增收66.4万元。
集约发展茶叶产业,让单打独斗的群众与企业抱团取暖,形成“拳头效应”。目前,全县共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3家,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茶叶清洁化生产线两条,形成绿茶和红茶两大系列产品,完成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10个,有机认证3个,注册茶叶商标10个,建成万亩有机茶园两个。“天竺翠峰”“莲花翠茗”“万福毛峰”“福青山”“延丰”等品牌茶叶先后荣获“陕西好茶榜”“极具发展潜力品牌”等荣誉。金桥茶叶公司生产的茶叶已成功走出国门,远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茶叶已成为山阳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群众怎么富以茶为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获益
荒山盖绿帽,秃岭变条田,是山阳县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在山阳县脱贫攻坚作战图中,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被涂上浓墨重彩。该县抢抓西武高铁、山柞高速穿境机遇,借助融入西安半小时、武汉两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加快开发茶产品、打造茶景区、丰富茶体验、做优茶旅游、推动茶叶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以茶为业,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展绿色产业点睛之作。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在茶叶产业链条各个环节获得收益。
宽坪镇甘沟村贫困户王世荣起初对茶叶不抱希望,总想着难种难采,卖不了钱。该村李业宏率先种茶50亩,年收入5万多元。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王世荣以30亩茶园入股金桥茶厂,每年分红收益5000元,鲜叶销售年收入七八千元。不仅如此,她还在茶厂炒茶,管理库房,月工资3000元以上,扳指一算,一年下来纯收入近5万元。
同村老爬组吴隆记和李元松后悔当初的固守思想,他们认为茶叶不能当饭吃,茶种不愿点、茶苗不肯栽。去年,吴隆记抢先领到2000斤茶籽在50亩山坡点种,今年已经长出嫩苗。
在许红飞看来,贫困群众永远都“抱了个不哭的娃”。政府免费供种,企业免费培训,实行订单收购,农户不用任何投资,在零风险中流转土地得租金,茶园务工得酬金,入股分红得薪金……两年来,金桥茶叶解决贫困户务工700人次,支付工资160多万元,兑现群众销售茶叶款386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红枫茶叶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余毕福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实施茶叶产业基地共建,贫困户优先入股,带动群众发展茶叶,间接受益200多户、800多人。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订单销售鲜叶等方式,户均收入1.2万元以上。
亲历塔元组61岁的贫困户余盛鸿挖了七八亩地,在黄姜地里套种茶叶,法官镇黄家店村委会主任黄治文对茶叶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村民原先种黄姜,投资大收益不稳定,市场行情就像‘坐山车’。现在发展茶叶,群众不用投资,长期稳固收益。”
在黄家店村纵盛源茶叶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常朝军对带贫效果了如指掌:公司带动群众发展茶叶400户,其中贫困户255户,支付土地流转租金5.88万元,兑现群众务工工资12.56万元,农户分红13.2万元。
群众从茶叶产业链中实现增收,村集体也在茶叶持续发展中受益。乐见奎介绍,全村茶叶年产值200万元,其中村集体发展300亩,2019年集体经济仅茶叶一项收入两万元。而黄家店村年茶厂租金收入达6万元。
山阳县还成立茶叶流通协会,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山茶产销联盟,通过推行“联盟+企业+核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聚合茶企联盟效应,实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02%。
生态得到修复,资源变成资产,青山产出效益,群众分享红利。小茶叶做出大文章的山阳实践,将会成为产业增收的一面旗帜,精准脱贫的经典样本。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inwen/toutiao/7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