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章王,易武后”,想必喜爱普洱茶的朋友,大多听说过这句话。
我们并不愿意称王称霸,饮茶品茗本是恬淡闲适的事,茶人和茶客也大多抱持着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自然不必如此较劲,风味因人而异,公道各自有心,不需要分出个高下。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品茗者,班章茶的味道最为“霸道”,入口时的苦味和涩味最为浓烈,而回甘效果也最为持久。加上茶形上的粗壮条索和饱满汤色,的确具备普洱茶中的王者之相。
凛冽、浓酽、强烈的回韵,成为班章茶最为人称颂的独特味道。在茶饼中,叶片已显出芽头肥壮、条索分明,初泡入汤中还可看到表面的细密绒毛,而当叶片舒展开来,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一股山野香韵随着热气迅速氤氲,吞入口中,口腔立即被苦味占据,但这苦味又会轻盈退场,转而被蜜香和回甘所代替,唇齿留香,满喉余韵,若能闭目感受片刻,更能察觉出其中的丰富层次,以及由浓烈余味引出的口舌生津。
近年来,因为爱茶者有了对茶味更为敏锐细柔的品鉴,不同茶山与微小产区也越发受到重视,也因此引出了新六山和古六山,十二座茶山的故事。
大江北岸,是易武、倚邦为代表的古六大茶山,古六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甚至更早的商周时期,它们在清代获得官方认可,在1957年经由政府组织的茶叶普查工作队进行实地查勘,确定了延续至今的正式版本。
而在澜沧江的南岸,则是由布朗、南糯、勐宋、巴达、帕沙、景迈组成的新六大茶山。这六座茶山并未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中,但随着现代茶人们的勇敢探索,寻茶的边界不断拓展,六座山头及周边村寨也凭借着优良品质和纯正茶味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最终确立了新六大茶山的地位。
首先需要厘清新古之别,并非指茶树种植年代的先后,而只是命名时间的不同。事实上,比起古六山中的茶树,新六大茶山中古茶树的树龄普遍更大,种植面积也更为广阔。只是因为地理位置更为僻远,在交通不便的旧时代没有被世人察觉。
直到民国以后,大批茶庄和茶人进入佛海,即现在的勐海县,人们才发现在清代的六个版纳之外,竟然还有更大面积的连片古茶树,它们未被外界察觉,已经在原始森林中栉风沐雨了数百上千年。它们随后被命名为“新六大茶山”,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信息的便捷,新六山产出的茶叶也越来越被外界熟知。
或许正因如此,新六山反而保留了更为原始而生动的茶味和香气,从南糯的甜润清柔,勐宋的鲜爽长韵,布朗的饱满丰富,到帕沙的刚柔并济,巴达的高洁清扬以及景迈的汤稠蜜甜。
这些层次丰富、香柔高扬的独特茶味,正是得益于新六山未受到侵扰的自然环境。山中阳光普照、雨量充沛,日照短、雾日长,土壤养分充足,有机质、腐殖质较高,为茶树生长和枝叶繁茂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和充足养分。
新六山中,除了景迈被划入普洱区域,其他五座均集中于勐海县域内,其中尤以布朗山一带生产的茶叶最具特色,布朗茶口感浓烈凛然,有一种阳刚浑厚的雄性力量,又充满着自在狂放的山野气息。能驾驭其野性,感受到浓苦之后的回甘余韵,也成为许多爱茶者努力追寻的终极目标。
深入茶山腹地,由布朗山扩展至周边的贺开、巴卡竜、老曼峨、曼诺等村寨,加上早已为人熟知的老班章和新班章,便构成了“大班章”产区。作为福鼎白茶的标志性产区,大班章于普洱茶则如同景德镇于陶瓷,其中的勐海县、老班章、小产区茶,则成为圈内熟知的名词,许多爱茶之人都怀着“朝圣之心”深入此地的茶山中,去追寻最纯正的普洱茶味。
在班章核心产区的不同村寨和山头,也有着味觉上的细微差异。依循着“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渐变规律,贺开的茶比起班章茶则多了几分甜润和细柔,而位于勐宋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成为了西双版纳的最高山峰。经受了高海拔的风雨洗礼,此地茶叶也有着极为高朗的口味,同时又携带着几分清冽,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意蕴。
一山一品,一峰一味,无论是古六山还是新六山,其中都蕴藏着极为富饶的味觉感知供世人发掘。寒来暑往,栉风沐雨,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在广阔天地中自由舒展,享受原始森林中自然的呵护与滋养,这正是茶山中古树茶的独特魅力,也是自然世界给予人类的珍贵馈赠。
探寻纯正老味,安享天然润泽,为何不趁着悦动春光,将春茶收纳入室并悉心珍藏?在红尘翻滚处抽身而退,于浮生安闲时静听山野脉动,巍峨茶山依傍,清雅茶味作伴,您的人生道路也定然越发广阔,行走的步伐也将轻快和从容许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inwen/zhaoshang/10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