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致匠心|茶人:王一球
茶的起点在哪里
终点又在何处
不同的茶人有着自己的答案
当茶被拆分为草、木、人三个字
便在其中无需多言的体现着
无数心手合一的塑造
呈现着千姿百态的滋味变换
这不仅是中国制茶人的手艺
更暗含制茶匠人们的审美与处世哲学
西南边陲,雨季的勐海,空气里裹挟着持久不散的普洱茶香,这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地方,普洱市场好似一个小小江湖,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之中,有人坚守,有人突破,而王一球就是这样一个闯入者——33年前,44岁的他为了追求更好的茶叶原料,离开邵阳老家远赴云南,寻山问茶,风雨无阻,心甘情愿的让普洱茶一点一点占据他的生活。
过去的20年间,为了寻找更好的原料,在通往茶山的山路上,王老爷子独自驱车来回了无数遍,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有时只能依靠拖拉机慢慢往上爬,一遇到雨季甚至无法前行。尽管如此,王老爷子依旧乐在其中,也许正是亲身体验过好茶不易得,更让他懂得每一片茶的珍贵。
在茶山的寨子里,许多个体户茶农与王老爷子有着多年的密切往来,建立了坚实的感情,王老爷子经常收下困难茶农的毛茶,并传授他们制茶的技艺,茶农也愿意将好的毛茶留给他,这种简单的合作关系就像当地民风一样淳朴。
1995年,王一球先生通过多年打拼,在勐海县八公里工业园区亲手创立了郎河茶厂,在这里进进出出成千上万的毛茶与成品,都必须经过他的“两道关”。
王老爷子对毛茶的独特理解,便是这“第一关”,依靠敏锐的感官选原料,是他最用心的时刻。了解每一款毛茶的独特滋味关系到后期的转化与拼配,王老爷子必须亲自把关,只有条索整齐紧结,茶汤滋味浓厚,入口微苦回甘、余味鲜爽的茶样,才能最终被留下,而只要符合标准的毛茶,他都愿意让茶农开出自己满意的价格来收进。
在普洱茶江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郎河多年风生水起的原因,除了工艺,更是王一球先生的为人处世。
如果说第一道“收茶关”体现着王一球先生的良心,那根据客户需求的“拼配关”,则是郎河的“灵魂”,当谈到自己的拼配技术,王老爷子也是难掩骄傲:“我们对每个客户的需求心里都有底,他需要什么茶,那我们就配什么茶。特别是做出口,我们有些合作伙伴,需要我们提供原料的时候,他只要说出哪个国家,我配好的茶百分之百能中。”
在审评拼配时,王一球先生总是叫上自己的儿女,他想教授给孩子们的,除了手艺,还有做茶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坚守。1972年学茶,77岁不曾停下脚步,王老爷子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深深影响着下一代。
每天下午,王老爷子总会自己开着车去山上的各个茶园和初制所里转转,他总是乐得教授年轻人制作的手艺,这种存在于师徒父子之外的手艺传承,不仅稳固了传授者在江湖之中的崇高地位,也保证了醇正风味在民间生生不息的滋长。
回到厂里,每天的最后一项工作,王老爷子总要亲自巡视一遍生产的流程。善意、用心、传道授业,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传承中国茶文化的,绝不仅是茶艺展现的清净和美,它包含着,茶叶生长加工每一个细节,以及背后每一双苍老而布满裂痕的匠人的双手。
在时代的沉浮中,普洱茶的江湖有人来,有人走;有人金银满钵,有人功成身退。77岁的王老爷子却依旧朝八晚五,出现在工厂里、茶山上。
将将采摘的普洱茶鲜叶,香气扑鼻的同时却饱含异常浓重的青气,驯服它的,除了手艺,便是时间,而这一缕茶香,不仅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手艺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时光中蜕变,从青涩到醇厚,越久滋味越温和深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洗尽铅华的茶汤,也暗含着某种人生况味。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
普洱茶玄之又玄的种种故事
关于产地、关于时间、关于金钱
但在这些与王一球先生相关的人眼中
它总是关于技艺、关于良知、关于善意
选择各有理由,无关对错
而对于王老爷子本人而言
它是朝八晚五,三餐一宿间
交代给时间的答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inwen/zhaoshang/4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