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多爱陶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荣誉,一种荣耀。诚然,这是对建水紫陶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一种赞同。但除此之外,从“遗产”、“保护”等字眼,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脆弱性。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建水紫陶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这样的保护就成了对它的临终关怀。
当一个事物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维持的时间有多久?当一个事物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
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当一个文化项目被装进保护的温室里,供后人从外部考察、观看、品味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凭吊了!
1965年,建水紫陶工艺品因生产成本过高,处于停产状态,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调拨专款于2月成立集体性质的“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因连年亏损,被迫于1969年9月关闭。
“文化大革命”中,汽锅被当作“供资产阶级享受的黑货”而停产。这样的濒临消亡的阵痛就发生在建水紫陶的近代发展史中,这无疑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生死存亡之战,容不得单打独斗,容不得各自为营,唯有同心协力。值得庆幸的是,到今天,建水紫陶算是完成了自救。市值从2004年的不足200万发展到2016年的约10亿。产业数量,从2004年的不足6家,到2016年近1000家。在各类陶瓷展中,建水紫陶正在重振旗鼓走向外界。建水紫陶在不断地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一次一次现代化的大潮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
一方面,今天的建水紫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与美食密切相关的汽锅,有与生活相关的花瓶,有与书法相关的砚台,也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茶壶茶罐,还有与烟草相关的烟斗,更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书画残贴,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建水紫陶深厚的包容性。秉着这样的包容性,建水紫陶绽放在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人们对外国文化的逐渐平淡,对外国事物的好奇心逐渐平稳,传统的市场正在回归,对传统事物的态度也逐渐理性,认可建水紫陶的人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对建水紫陶来说,千载难逢。
所以,只有不断谦逊地拥抱变化,我们才能不必在“非遗”的羽翼下,照样展翅翱翔。把建水紫陶,做到云南紫陶,再做到中国紫陶,甚至做成世界名陶,到那一天,所有的荣耀或荣誉,皆只因建水紫陶四个字。(来源:云陶文化,图来源:说茶网图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1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