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紫砂数百年的可考历史,能工巧匠辈出,犹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光芒。
其中有这么几位古人,他们每个人的出现都是紫砂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或开宗立派,或承上启下,深刻地影响了紫砂壶的发展进程。
01.供春:传为紫砂鼻祖
供春也作龚春,传说他姓龚,名春,是制作紫砂壶的鼻祖。
据《阳羡茗壶系》所载,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是宜兴人正德九年进士,早年,吴颐山曾在金沙寺读书,供春随侍左右。
当时在宜兴金沙寺中,有一位爱好品茶的僧人,很会做紫砂壶。空暇之余,供春就偷偷地学寺中老和尚做壶。
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的瘤节)形状做了一把壶。
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龚春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捧着新制的茶壶,恭恭敬敬地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见了,双目一亮,连声赞叹:“好壶,好壶!后生可畏!”当即取名为“供春壶”。
02.时大彬:改进制壶工艺
时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乃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壶艺精湛,时人争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一说。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的技法。
“打身筒”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抛弃模具,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大彬的这一创举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
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是紫砂工艺史上的里程碑,使紫砂技艺能够在众多技艺中独树一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陈鸣远:开创壶体刻铭之风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
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04.邵大亨: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邵大亨,是活跃于清中期道光、咸丰年间紫砂巨匠,所制茗壶以朴素和有风骨见长。
邵大亨是继陈鸣远之后,在砂艺上达到又一顶峰的人物,被视作紫砂艺史上杰出的里程碑。
顾景舟大师赞誉邵大亨,选泥精练,造型审美奥邃,创作形式完美,技艺的高超。更称他为:“清嘉道以后百五十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
05.陈曼生:文人壶第一人
陈曼生,“西泠八家”之一,是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嘉庆年间,他在溧阳做县令。
虽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但他对朝中阿臾之事并无兴趣,寄情书画篆刻,茶道紫砂,追求的只是精神的自由。
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使紫砂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开创了文人壶的新纪元。
06.瞿子冶:曼生之后第一人
瞿子冶(1778年——1894年),上海松江人,名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
和陈曼生一样,瞿子冶也酷爱紫砂,也定制紫砂,他则亲自操刀镌刻。
与曼生不同的是,他不仅在壶上刻铭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锓于壶上,俯仰疏密、一如其画;并大胆尝试,在壶盖上装饰,竹枝从壶身延展到壶盖,遮天蔽日,别具匠心。
他以自己的才气、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曼生之后第一人”,他自号“壶公”,确实名副其实。(来源: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图来源:福建白茶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1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