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因茶而生的紫砂陶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它既是产陶名区,又是产茶名区。产陶的地方不一定产茶,产茶的地方不一定产陶,而宜兴两者皆有。这就有了以茶壶为代表的紫砂陶既与茶事结缘,又能发扬其优点,展现出广阔的文化背景。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及其文化背景,紫砂陶也许至今都会默默无闻。因此,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着主导作用,或者说紫砂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茶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传说“神农云百草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起始是作为药用的,到汉代,饮茶茶风气渐盛,因为人们发现“苦荼(茶)服,可以益思”,“止渴除疫贵哉茶也宜兴(古称阳羡)是我国产茶名区之一,自古以来名茶层出不穷,“阳羡茶”、“晋陵紫笋”、“顾渚紫笋茶叶“罗芥茶”等等。被后世尊为茶圣的中唐人陆羽,隐居浙江苕溪,写作《茶经》,书中就有了关于宜兴产茶的记叙。所谓“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续茶经》),说的就是阳羡茶在陆羽时已成贡茶。诗人卢仝更夸耀地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晚唐杜牧《题宜兴茶山》诗,则开篇就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称冠于唐的“阳羡茶”到了宋代,地位有所改变,宫廷所重不如建州,但仍为文人雅士所好,所产“雪芽”在宋代久负盛名。曾四次到过宜兴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中云: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明代宜兴茶事随着茶风盛行而不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考亩闲虑民生艰难,曾下令禁止贡茶,废龙团制法,但这并不妨碍文人的品茶吟诗的兴致。“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与宜兴很有缘分,其《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诗云:“白绢旋开阳羡月”,就是指阳羡团茶。吴宽(匏庵),成化年间会试、殿试皆第一,长洲人,孝宗即位,预修宪宗实录,入东阁。在《匏翁家藏集》中,他数次提及宜兴茶,如:“区区舟楫来何远,阳羡旗枪瀹更新。”“今年阳羡山中品,此日倾来始满瓯。”“阳羡茶适至,新品攒寸莲。是非龙凤团,胜出蔡与丁。”
大儒陈眉公(继儒)在论茶产地时说:“浙西湖州为上,常州次之。湖州出长兴顾渚山中,常州出义兴(宜兴又称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崖下据《宜兴县志》记载:嘉靖十六年(1537),陪都辽墓茶道图南京户部给宜兴张渚茶引所茶引8298(茶引|是购买茶叶的见证,纳税后取得茶引可通行无阻)。按每引可通行100斤计算,合8298担。张渚是苏、浙、皖三省的通道,8298担可能并非全是宜兴所产,但宜兴所产绝不在少数。在这样一个盛产茶叶和陶器的地方,陶工、农夫和文化人人的茶饮生活以及相应的茶具的使用也就必然多样化,一定会有更符合生活实践的文化选择。这样,紫砂陶的出现及发展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福建白茶网录入,图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