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再加上禅茶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许多出名的宗师,他们有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
供春
供春(约1506-1566),又称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是紫砂壶的鼻祖。
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并且进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
供春跟随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响,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时大彬
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师,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在成形技法方面,时大彬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
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鸣远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
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鹚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程寿珍
程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别号冰心道人,宜兴上袁村人,随父学艺,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
程寿珍一生勤劳多产,年过七十制作不辍,一生所制紫砂壶不计其数,流传民间甚多。程寿珍中晚年仅制掇球、仿鼓、汉扁三种壶式,钤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
程寿珍的紫砂壶曾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优秀奖。此后所制掇球壶,底钤有“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款识,盖印篆书“寿珍”印,把有“真记”楷书小印。(来源:收藏马未都,图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