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窑,我们听得太多,知道得太少,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龙窑的种种。
讲到龙窑,就先从窑烧说起。最原始的烧制,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头彻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长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型开始向龙窑演变,此后的烧制都叫“窑烧”。
那么,龙窑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丁蜀镇历史上曾经有30多座龙窑,开窑时景象壮观。随着现代烧制技术的演变,今天仅在地处相对偏僻的前墅村遗留一窑,人称“前墅龙窑”,是目前宜兴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明代创建古窑,原是村民烧制陶品的私窑,至今已历经19代传承。现在的守窑人姓吴,是地道的宜兴人。
龙窑的大小不一,今天就以“前墅龙窑”的样来介绍龙窑的基本形制和构造。
龙窑都是利用山坡地势用砖砌筑成,远望如卧龙,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长70米左右,下部称“窑炉头”,上部出烟处称“窑梢头”,中部为”窑身”。
窑身内成拱形,最高处2.6米左右,最低处2米左右,横径宽2米左右。一般有4个“窑户口”,供装窑、出窑。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尾端无烟卤而置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
窑内分区称“股”,大窑可达13个半。每股再分区称“甲”。自下而上,第1股较大为8甲,其余每股为4甲,大窑可有58甲,对应58对鳞眼。放置高身壶坯的匣钵称“高头”,放置矮身壶坯的匣钵称“匹只”,统称“掇罐”。匣钵圆径统一,叠置一摞称“1臼”,每甲可竖立6臼。每臼平均可放12只掇罐,1甲一般可放72只掇罐,1窑满装可达3000只掇罐。若以平均每只掇罐套装9把壶坯计算,1窑能烧制2.6万多件大小各异的茶壶。当然,主要是一般性的大路货,高档壶所占比例极小。
窑背拱高0.6米左右,相距1.3米左右设有对称的“鳞眼”,用以投柴料。
图为:窑炉头
龙窑是如何烧制的呢?
“龙窑”也称“柴窑”。
窑的两边留有鳞眼孔,外界气压、温度、温度、风向、风力,对烧成效果都会有影响,投柴量、投柴方法等变量也较多,不可控程度高。
龙窑烧制,全凭窑工目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决定。
开始点火一般都在夜里,从“窑炉头”开始,用松木段(仅用于点火),烧一整夜12小时。天亮了窑内湿气也驱除后,在窑顶把窑背的前2对鳞眼封泥挖开,两个窑工对站在窑背上,同时向窑内投入茅草烧到窑里发红。以此类推,第3、4对鳞眼也同时烧,逐渐向上自第11对鳞眼开始,改为一对一对鳞眼转换。一般到第3天中午可烧到窑梢头处“落山”,即熄火,前后计30多个小时。窑工和客户聘请的师傅要经常交换意见,使窑温均匀,并使两边产品同时烧成。烧过的鳞眼仍要用泥封住,形成还原气氛。全窑冷却后即可出窑。生产周期约4天左右。8月份为一年中的最佳烧窑期,天好,草好,坯也好。
整条龙窑的温度是靠下段燃烧逐渐升温的,所以一般来讲,烧成的最佳部位是最上面的一段,正品率高,中段较好,下段稍微差一点。当然,柴烧本来就充满着无数幻变,有时也会出现打破理论的惊艳,不也能一概而论。
图为:建水高家庄阎洞龙窑
(作者:六点水,来源:云陶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