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泡边
成品口部边缘或棱角处凸起的小泡,是由于釉料或泥料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物质,熔点低,在干燥中随着水份的蒸发,带到坯体表面,聚集于口部边缘或棱角,致使这些地方的釉层其熔融温度有所降低,因而在高温阶段,阻碍了坯体的气体排出,引起制品边缘或棱角处凸起的许多小泡。
二、溶洞
(成瓷分析中制泥杂质洞、筑模杂质洞、石膏洞都按熔洞处理)。
三、杂质洞
成品的凹孔有的条状(似裂纹),有的点状(似针眼),呈现暗黑色。这种杂质洞,多是以下工序产生。
1、制泥杂质洞:一般在成品内部或外部的上面,如是从泥里冒出来的,就不分内外,属制泥责任。
有的成品底上有杂质洞(条状,似裂纹),是从泥里冒出来的。挖坯拆底在施釉面上,从里边拆,注意不要混淆。
2、筑模杂质洞:一般都是在成品的外表下面,这是由于筑模者未将石膏模内的子屑杂质吹干净,致使杂质粘在坯体上而产生。
3、石膏溶洞:由于坯体粘有石膏而形成的暗绿色脏点。制泥的石膏溶洞在成品的里面或外部的上面(极少)。筑模石膏溶洞多是出现在成品的外表下面。
四、斑点(又称铁点、黑点)
斑点原因很多。制泥的斑点有时在釉上,一般隐隐约约呈现在釉下。是由于泥料中含有有机物,在烧成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扩散,因此呈现暗淡色密密的小斑点(俗称阴斑点)。阴斑点:看瓷色是否鲜艳,如瓷色好,说明温度烧足(未欠火),这样的阴斑点属制泥,反之属烧窑。
五、毛孔(或称棕眼、猪毛孔、针眼)
毛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刀旋产品,旋坯工序产生的毛孔有的在里面,有的在外面,一般都在成品的上半部。其色与点状的杂质洞完全不同,不是黑色而是白色,不是无釉而是有釉。刀旋制品有的由于旋坯打乱泥蛋分子,有的是由于排泥不当而产生。也有由于烧成升温不当,致使泥釉料中的有机物分解后,逸出的气体其痕迹未能随和料流动而填充,因而形成釉面小孔。如在烧成中温度过高的情况下,逸出的气体小孔,虽被釉料封闭,但釉面又发生化学反应,而又出现小孔。这种因烧成产生的,属于烧窑。
沾釉时手法不当(斜得不好),用力过猛,坯与釉相互接触过急,容易在成品外面产生气孔(俗称七姐妹)。杯、壶、碗、盘、碟等产品施荡内釉时,如有灰尘未除掉,也容易产生一片小孔。
六、落渣(俗称灰砂)
落渣分为两种:
1、装坯落渣:有的是在装坯时手上带进的灰砂,或是坯上落的灰(黑灰)装坯未吹净而产生。有的是在装坯后装车时,匣钵上掉的砂,这种砂渣都有尖端剌手。砂渣有一部份吃在釉里面。
2、匣钵落渣:是由于匣钵未修好,在烧成中匣钵爆出来的砂,这种爆砂也有尖端,刺手,不论在坯体内外都是浮在釉上。
七、烟熏
烟熏的产生主要由于碳素沉积在坯釉里面,在釉熔化以前没有被氧化排除所致。一种是坯体(泥骨)吃烟,多发生在窑车的下部。另一种是和面吃烟,也有接头泥、注浆泥掺多了玻璃水而吃烟。
八、阴黄(成瓷分析中黄花、过火黄都按阴黄处理)
阴黄的原因大体如下:
1、阴黄:烧成中还原焰阶段,火不足(如停电,或喷嘴堵塞),使成品产生阴黄。一般胎黄,呈现于釉下面。
2、黄花:烧成中还原焰阶段过氧(俗称缺火),使成品不仅釉面黄,连瓷胎也黄。
3、过火黄:由于烧成后期温度过高,因此造成釉面再次氧化,使产品产生过火黄。其特征:釉面呈均匀的淡黄色,但瓷胎不黄。(作者:东方玺,来源:瓷博士,图来源:南茗佳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