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陶瓷茶具(一)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中国人民喜爱饮茶,敬茶待客。每当亲朋来访,主人奉茶款待,已成为一种文明雅致的待客礼仪。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一)

中国人民喜爱饮茶,敬茶待客。每当亲朋来访,主人奉茶款待,已成为一种文明雅致的待客礼仪。

从发现茶到形成一种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献记载说明,对茶的认识和使用经过了一个从药用、菜用到饮用的发展过程。

《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据《日知录》载,茶被作为饮料约在秦汉之际。西汉时官宦人家习饮茶,并有专用器具,有王褒《僮约》为证,长安宫廷亦以饮茶为习,《雨山墨谈》卷十四记,赵飞燕梦中见成帝,“帝赐吾坐,命进茶。”但在当时茶主要是上层社会王公贵族享用的珍稀饮品。三国时,茶仍为王公贵族阶层所享用。

《吴书·韦曜传》载,东吴孙皓飨客时,对不能饮七升酒的韦曜“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用作朱门的高档饮物。六朝时,江南各地广种茶树,茶叶遍及南方各地,两晋时“坐客竟下饮”已为时尚,一些文人士大夫视饮茶为高雅的享受。《晋中兴书》记,达官贵人更以备茶果款待宾客,来标榜自身的高洁与俭朴。南齐武帝,亦效一些官僚之法,下诏死后以茶饭代替牲祭,以示已之廉洁。

南北朝时,文人相聚,则把茶当作吟诗作赋时不可少的饮品;僧人、道士更把饮茶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可见,茶除了自然使用价值外,还有社会、精神作用。不同阶层的人,赋予茶以不同的文化精神,这种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从六朝时由统治阶层和文人倡导到唐代随着饮茶遍及人民生活,进而与文学、艺术、民俗等发生联系,出现了诸如茶诗、茶歌、茶画、茶道等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被世人所重视,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容。

由于六朝时成熟的青瓷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竹、金属等制品,在茶具中也有了瓷质器皿。东晋时浙江地区烧制的直口、深腹、假圈足碗和青釉盏托是饮茶用具。南朝时,江南地区风行饮茶,青釉盏与盏托大量问世。

传世品中不乏青釉盏和盏托,墓葬中亦多有出土器物,以莲花或莲瓣纹为饰。江西吉安南朝永明十一年(494年)墓出土的青釉刻花莲瓣纹盏与盏托,气韵典雅,是配套的茶具。

唐以前北方饮茶远逊于南方,至唐开元年间,随着禅教在北方盛行,饮茶始兴。《封氏闻见记》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饮茶大盛于唐,有诗、书为证。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唐·陆羽《茶经》记:“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见,以为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写道:“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经》行文七千。分上、中、下三卷,细列出之源、之具、之选、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共十节,详述了茶的起源、功用等自然功用,又从思想、文化方面记述了茶的历史发展过程,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与反响。

赞茶诗文层出不穷,卢仝《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道出了诗人饮茶的感受和精神作用。此时,上层社会品茶已有定序,已成为一种道艺。

《茶经》卷四之器,记录了王公豪门品茶用的二十四种器具。“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足见上层社会对品茶的讲究。

唐人饮末茶,以煎、煮法烹茶。将烤好的茶饼碾成末,在汤水滚开,水翻滚时(二沸)舀出一瓢水,随用竹夹“环搅水汤中心。”把适量的茶末投入水心煮,当水花溅出茶末,再把舀出的水浇进,使汤水不再沸腾生成“华”(即茶的沫)。而后分于碗内,喝时要茶末均匀。

品茶内容决定所用器具的形制与质地。文献记载,唐宋人饮末茶的用具主要有茶碾轮,茶臼、杵,风炉茶鍑、茶铛、钵、熟盂、盏、盏托等。茶碾、碾轮与臼、杵用以将茶饼研碎成末,茶鍑、铛、钵、盂用以煮茶,盏、盏托用以饮茶。它们多以金属、瓷、石为之。

陕西扶凤法门寺唐咸通十五年塔基地宫出土的鎏金茶碾等为皇家用具。平民百姓则用经济实用的瓷、石制品。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南、浙江等地的墓葬与古窑遗址中都出土有不同品类的唐代瓷质茶具,其中以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物最多,茶碾、碾轮,花臼、杵、茶鍑、钵、盂、盏、托等品类最为齐全,器具上多施以黑、白釉或茶叶末釉,茶臼内壁不施釉,以篾齿刀具划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

在出土的瓷质茶具中风炉极为少见,河北唐县出上的白釉风炉与白釉茶鍑配套的煎茶器具,是珍费的实物资料。茶鍑为广口、鼓腹、平底,口沿置双立耳便于端拿。风炉为广口出唇,上有三乳钉凸起以承鍑,桶形身,圜底、三足。炉体一侧开四条长方形通气孔,另一侧开横式葫芦形风洞。其形、质正如《茶经》所说“或锻铁,或运泥为之”,式样“如古鼎形”,“三足之间设三窗”。

唐人品茶,重品沫、品色、品味。文人笔下有不少赞美茶汤生“华”的诗句。《茶荈》曰:“明亮如冬天积雪,光彩似春日百花。”如此,器面光洁莹润的青釉、白釉碗,不仅使器表少留污渍,又能衬托茶沫、茶色之美,自然是最适用的饮茶之器。

《茶经》指出,饮茶用的上好茶碗,是浙江越州青瓷碗与河北邢州白瓷碗。《茶经》记,煮一升水的茶,分舀三碗其味最好,多则不过五碗。这就要求茶碗的容积适中“受半升以下”方使茶汤盛入碗内既不满溢又不显浅薄,颇为好看。

因此,在传世品与出土文物中的越窑青釉碗和邢窑白釉碗,尽管釉色有别,但它们碗形相近,浅身、敞口,碗壁斜出与底边夹角约为30度,玉璧足,器高约4,口径约15,,底径5.5-7.5厘米。有的碗身呈花瓣形,有的口沿处做卷唇,实用美观。

烧制工艺都规整精致,正如唐人皮日休《茶瓯诗》赞美的“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将煮好的茶盛入邢、越人制造的茶碗内“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品饮起来美妙无比。

唐人饮茶时使用的盏托,虽不见于《茶经》,但在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中记录了盏托在唐时因饮茶而兴的史实。传世与出土文物中青、白釉盏托不胜枚举。盏托的托面圆而坦张,托圈微高出托面,托面的口径略大于盏的口径。托圈的径度与碗足的径度相若,茶碗置于盏托上稳妥不致烫手。

盛唐时越窑碗与盏托的造型多种多样,有荷叶式、葵花式、海棠式等。花瓣式茶碗配以边缘起伏、托面坦张的盏托,以青翠莹润的茶盏,将茶汤盛于内,可谓“嫩荷涵露”。(作者:王莉英,来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图来源:南茗佳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9627

(0)
上一篇 2019-08-12 06:14
下一篇 2019-08-12 06:46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