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陶瓷茶具(四)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清代饮茶风尚与明无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曰:“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此时饮茶主用盏、壶之类,盖碗、茶盘则为不见于前朝的新器。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四)

清代饮茶风尚与明无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曰:“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此时饮茶主用盏、壶之类,盖碗、茶盘则为不见于前朝的新器。

江西景德镇与江苏宜兴为陶瓷茶具的两大主要产地。清史载,康熙廿四年宫中建茶库、瓷库,足见清宫茶事之盛。

故宫博物院收藏为数不少的景德镇与宜兴烧制的精妙茶具,列举如下: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壶,高8.8,口径7,足径6.8厘米,扁圆腹,松干式曲柄,竹节式流,梅干式钮,盖面绘梅,腹际绘松枝竹叶,底部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设计奇巧,工艺精致,有雅逸之美。

康熙青花竹节式茶壶,高10.2,口径10.5,足径9厘米,通体作竹节式,腹际绘竹枝。

康熙五彩竹雀纹茶壶,通高18.8,口径8.2,足径11厘米,腹一侧绘五彩松竹雀鸟,另一侧墨书“独凌霜雪伴花开”高风翰题字,盖面绘梅竹。

康熙黄釉提梁壶,通高13,口径7,足径7.5厘米,胎体薄轻,龙柄提梁,凤首曲流,形制新巧。

雍正粉彩人物纹提梁壶,通高14,足径8.2厘米。

雍正霁兰釉小壶;乾隆胭脂红釉小壶,高11.8,口径6.9,足径7厘米。

乾隆粉彩开光山水纹方壶,通高15.7,口径6.6,足径6.2厘米,体方形,腹部开光内绘山水纹,上方墨书诗文。

乾隆粉彩烹茶纹壶,通高12.6,口径5.5,足径6.3厘米,腹际一面绘烹茶图,另一面墨书“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御题诗。

康熙豆青釉五彩花果纹盖碗;雍正粉彩花卉纹盖碗;乾隆仿朱漆盖碗。盖碗始于康熙,器高约7-9,口径12-15厘米,以其盛茶汤,可保温、保色、保洁净,待客敬茶,犹显清雅,故而终清一世烧制不殆。

清代早中期宜兴紫砂的制作达历史高峰,江南一带文仕官贾好紫砂,皇帝亦视紫砂为品茶之佳器。康熙晚期出现了御制款珐琅彩牡丹纹紫砂壶。

雍正帝素日饮茶喜用紫砂壶,凡见砂壶中的妙品,即喻旨命景德镇御窑照样仿烧,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内务府档“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持出菊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做钧窑,将霁红、霁青釉烧造。”景德镇御窑奉命烧造的仿钧釉菊瓣壶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壶扁腹式,通体以玫瑰红色掩映着仰、覆菊瓣纹,造型别致,与紫砂壶式雷同。

此外,雍正款茶叶末釉茶壶及前述康、雍、乾青花、粉彩、五彩和色釉装饰的大小执壶和提梁壶,它们的造型皆有紫砂壶的特点。

乾隆时紫砂器上出现图、文相切的装饰,如紫砂诗文壶,高9,口径5.5,足径6.2厘米,置曲流与圜形柄,腹一侧作远山、红日、苍松画面,另一侧刻“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御题诗。

此壶的造型与前述乾隆款粉彩烹茶纹壶相类,且御题诗一字不差。此二器当属乾隆帝鉴赏之物。这首“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还见题于紫砂烹茶图六方壶上,此壶高16,口径4,足径4.8厘米。壶体细高,作六方形,置四方形曲流、柄,腹一面贴刻烹茶图纹,山石、梅、竹、青松挺立,厅堂内宾主对坐,茶室中一侍童立于竹炉前扇火煮汤,竹炉上置一长柄壶,园内一僮手捧茶盘,上置两盏向厅堂走去。另一面刻乾隆御题诗,图文并茂,工整精致,当为上品。

另一件高体紫砂壶,圆口、高颈,硕腹,大底,置对称曲流与柄,高14,口径6.5,底径11厘米。腹一侧刻“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作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面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下首印圆、方框内楷书“乾”、“隆”款。另一侧作与诗相切的烹茶图,画面中雅士端坐,持盏品茶,桌上置壶一把。灶间侍童燃柴煮汤,宅外雨濛濛,小桥上一侍者提壶撑伞走向茅舍。造型新颖高雅,装饰精致,为乾隆紫砂壶之最。

原清宫收藏的紫砂壶中还有题“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御制诗文的作品。由此可见乾隆帝对紫砂器的偏爱,在原清宫收藏的清早、中期紫砂壶中,既有仿前朝的“雅品”如僧帽壶、圆腹壶、提梁壶等。

亦有新巧新品,如浮雕蟠螭壶、高体六棱壶、描金方斗壶、三权提梁壶等;还有仿各样瓜果的象生壶,如南瓜式壶,镶果实圆壶,以香菇作盖,圆腹上镶蚕豆、红芸豆、莲子、荸荠、瓜子、花生、甜瓜,以菱角作柄、藕或小红椒作流,底镶白果、荔枝、红枣、香瓜或以核桃、板栗、白果、荔枝、莲蓬等作足,各式果仁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制品上除刻饰外,又添加多种装饰,如施化妆泥彩绘、描金、浮雕塑贴、色漆等,成为这一时期紫砂器的突出特点。

原清宫收藏的乾隆款绿泥描金瓜棱壶,更在紫砂胎上施一层绿色化妆泥,以矾红和金彩描画由蝙蝠、宝相花、茶花、盘长组成的吉祥纹样。此壶集多种技法于一体,展现出时代特点与技艺水平。

在此期间,制壶名家有陈鸣远、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许龙纹等。原清宫收藏的邵元祥款紫砂执壶,广口、短颈、斜肩、硕腹、大底。腹间置对称的曲流、曲柄,底部戳印邵元祥款。造型简练、端庄、古雅。

原藏于清宫的茶具,尚有紫砂六方盖罐、筒式盖罐,器高13.5,口径4.2,底径4.7厘米。腹际以诗、文为饰,一面刻“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一面贴刻或松、或竹、或梅。同样的器物,亦有以黄泥做成。它们一展贮茶用具秀雅、精巧之风貌。

乾隆时紫砂器的制作亦与景德镇御瓷相应,追求新、奇、巧、华缛,制砂技艺登峰造极,但作品缺少雅逸之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晚期紫砂名家陈曼生的作品,则复展砂壶典雅之风韵。当年陈代任宜兴县宰时,曾与制壶名家交友,切碰制壶技艺,设计壶式,邀请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并与制壶高手合作,制品蜚声中外。

在陈曼生的倡导与影响下,清晚期紫砂壶的制作转向典雅,以简洁,利落的线条,表现洗练的形体,以文人之书法、篆刻衬托作品的雅逸之品,遂成风尚。

尽管紫砂品皿具有质料沉实,工艺精致,造型考究,风格典雅,给人以清逸、含蓄之内蕴美。颇受帝王、文人雅士之珍爱。但在乾隆年间已成定式的清宫茶宴上,茶桌上摆放的是景德镇御厂烧制的瓷茶具。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在重华宫举行茶宴,有28位王公大臣应选赴宴。茶宴上以皇帝为首,对题作诗联句,品饮以梅花、佛手、松仁入雪水烹制的“三清茶”。

清亮的茶汤盛放在绘有松、竹、梅纹的茶碗内,越显品格高雅。茶宴毕,诸臣因可将茶盏“怀之以归”倍感荣耀。

中国饮茶风尚历千年之久而盛行不衰,客观上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而陶瓷茶具亦印记着茗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结合的轨迹。(作者:王莉英,来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图来源:南茗佳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9633

(1)
上一篇 2019-08-14 00:04
下一篇 2019-08-14 00:38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