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图文由“弘益茶道美学”微信公众号授权福建白茶网(微信:ishuocha)转载发布,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以下为原文:
曾在《陶瓷科学与艺术》期刊上看过陶瓷设计师写的这样几句话:“茶具设计得好不好,主要看其形、神、气、态四个方面,因为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
生活里,大到陶瓷专营店,小至兼营陶瓷制品的2元杂货铺,虽然大多情况下,价格着实体现着商品质量,但并非每一件昂贵之品都称得上“完美的好作品”。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水平一直都是影响人们审美观点的因素。自有饮茶,就有茶具,虽说由于唐以前“茶”字的写法没有统一而引发一场关于饮茶起源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西周、秦汉。但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器共用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就有记载利用酒具当茶具,以茶代酒的记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起初,受生产技术和饮茶习惯萌芽阶段的限制,茶具一直以土陶到硬陶再到釉陶的发展趋势与酒器、食器共用,是一种朴拙而简单、小口而大肚的——缶。汉朝时期,茶叶大量从巴蜀地区传播到中原广大地区,受茶叶生产地不断扩张以及饮茶习惯的普遍传播,“客来敬茶”成了日常礼节。用于饮茶的青瓷钵、煮茶的陶炉、盛茶汤的铜鍑、储茶的青瓷罐、研茶的陶臼便应运而生。
到了晋代,随着烧瓷技术的提高,用于盛汤的青瓷鍑、烘培茶叶的青瓷孔罐、存放茶叶的青瓷盖盒……这些瓷质器具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茶具,即便如此,直到政治、经济、文化最繁盛的唐朝,茶具才真正从食器、酒器中脱离出来,单列为一个体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茶具是多样且又精致的:黄釉、黑釉、彩釉造型丰富,越瓷如冰似玉、邢瓷银白如雪……仅陆羽《茶经》中提及的这类文人士夫所用的茶具就有20多种,那宫廷茶具岂不豪华而精良。
众所周知;“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让这一时期的茶具不但精巧还更为实用,由于斗茶时汤花呈白色,这时,人们多用乌黑色的建盏与纯白的汤花相配。到了明代,人们受炒青散茶的影响,改为使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绿色的茶汤。这也使得“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景德镇白瓷飞速发展。当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在这一时期诞生。
到了清代,茶具在明代瓷器和紫砂器的基础上融入了诗词、书画,使得茶具种类、形状、色彩更为丰富,随着紫砂器和瓷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众多紫砂、瓷器巨将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近代,玻璃茶具、石料茶具、漆器茶具的产生又为茶具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
陶与瓷,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不同的受欢迎程度,何谓“完美的好作品”我想,除了形、神、气、态之外,得与时俱进。(作者:杜丹丹)
关于白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福建白茶网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dfdf3418 交流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xueyuan/chaju/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