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写茶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书评人 黎戈

  前几天,在春秋书店偶见潘向黎的新书《茶可道》,多年未见她出书,自是惊喜,急急买下。我读潘向黎,已逾十年。从《局部有时有完美》到《十年杯》,到《我爱小丸子》,无论她的散文还是小说,贯穿其中的那种磊落直白气息,一点无脂粉味,素面而行的样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

  这本《茶可道》是新民晚报的专栏合集,本来心下还有些忐忑,生怕是那种熟极流丽,已然技术化批量生产的索然文字,看了下,倒是平实有物,每篇都有结实的信息。我是不懂茶的,潘却是个资深茶人,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有的是谈茶具,有的谈茶名,有的谈掌故,有的谈茶食。她又是日本留学的,对茶道也略有所知,这些实际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自然成了她取材灵便的资本。我认为潘的好处是直爽,比如普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不婉转。不足是有时对人事下结论比较草率,缺少沉着气。比如认为周作人媚外,冒辟疆风雅,这些论调恕我不能苟同之。

  潘向黎的文章看完以后,能系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茶粥是什么?苦笋贴的来历,等等,她都做了很细心的追根溯源。这本书很有植物的气息,不仅因为它写的是茶,而且,它是作者历时四年,没有停歇,一点点长出来,富有整体生命感的书,而且她的热情很能牵动读者,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一杯香茗在手,读茶诗,看茶人茶事,真可解世味。有一篇甚至写了喝茶的地点,说墓地摈弃俗世腥臊欲念,清心寡欲,是喝茶的好去处。我看得一惊,又觉得在理。

  每个话题都开得很清晰,落点小,但下笔绝不含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写茶粥,纠正了汪曾祺那种以茶汁煮粥为茶粥的概念,其实茶粥是中国古代把各种调味料混合茶叶煮制的一种“茶杂煮”。茶淘饭,按她的写法,我还真操作了,简单可行。还有茶色,她说的历历如在目下,茶香写得也生动,简直是以鼻观物,最后二十四章,写的是茶具和茶人。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看来是平时悉心于此,又博览群书,手到擒来,毫不吃力。这么一篇篇的写,落笔还是浩浩汤汤,居然毫无灵感穷尽,凑数之干涩。潘向黎一直说自己是个没有规划性的人,看来是真爱茶,才能坚持这么久,因着贴合本性。

  【黎戈的延伸阅读笔记】

  关于茶道

  看《茶可道》的同时,我也在读简媜的《下午茶》,个人感觉,简媜的文字更加适合审美需求,学院派的清气加上台南农家的生活气息,诗化的文字被整合得氤氲优美。

  关于潘向黎的小说

  潘向黎在日本呆过一阵子,我觉得她的短篇还是有点日式风味。她的故事骨架很轻,行文步态伶俐,轻快,转场很快,不留恋细节的雕琢,也不苦心经营内心分析,没有一点点滞意,清浅的情绪流里,其实已经暗藏一切。写到了《我爱小丸子》的潘向黎,勇敢忠于自己的简单的潘向黎,文字倒是有点像日剧。我说的日式,不是指情绪材料,而是指表达和组织这种材料的方式。这篇小说可爱极了。 


  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书评人 黎戈

  前几天,在春秋书店偶见潘向黎的新书《茶可道》,多年未见她出书,自是惊喜,急急买下。我读潘向黎,已逾十年。从《局部有时有完美》到《十年杯》,到《我爱小丸子》,无论她的散文还是小说,贯穿其中的那种磊落直白气息,一点无脂粉味,素面而行的样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

  这本《茶可道》是新民晚报的专栏合集,本来心下还有些忐忑,生怕是那种熟极流丽,已然技术化批量生产的索然文字,看了下,倒是平实有物,每篇都有结实的信息。我是不懂茶的,潘却是个资深茶人,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有的是谈茶具,有的谈茶名,有的谈掌故,有的谈茶食。她又是日本留学的,对茶道也略有所知,这些实际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自然成了她取材灵便的资本。我认为潘的好处是直爽,比如普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不婉转。不足是有时对人事下结论比较草率,缺少沉着气。比如认为周作人媚外,冒辟疆风雅,这些论调恕我不能苟同之。

  潘向黎的文章看完以后,能系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茶粥是什么?苦笋贴的来历,等等,她都做了很细心的追根溯源。这本书很有植物的气息,不仅因为它写的是茶,而且,它是作者历时四年,没有停歇,一点点长出来,富有整体生命感的书,而且她的热情很能牵动读者,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一杯香茗在手,读茶诗,看茶人茶事,真可解世味。有一篇甚至写了喝茶的地点,说墓地摈弃俗世腥臊欲念,清心寡欲,是喝茶的好去处。我看得一惊,又觉得在理。

  每个话题都开得很清晰,落点小,但下笔绝不含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写茶粥,纠正了汪曾祺那种以茶汁煮粥为茶粥的概念,其实茶粥是中国古代把各种调味料混合茶叶煮制的一种“茶杂煮”。茶淘饭,按她的写法,我还真操作了,简单可行。还有茶色,她说的历历如在目下,茶香写得也生动,简直是以鼻观物,最后二十四章,写的是茶具和茶人。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看来是平时悉心于此,又博览群书,手到擒来,毫不吃力。这么一篇篇的写,落笔还是浩浩汤汤,居然毫无灵感穷尽,凑数之干涩。潘向黎一直说自己是个没有规划性的人,看来是真爱茶,才能坚持这么久,因着贴合本性。

  【黎戈的延伸阅读笔记】

  关于茶道

  看《茶可道》的同时,我也在读简媜的《下午茶》,个人感觉,简媜的文字更加适合审美需求,学院派的清气加上台南农家的生活气息,诗化的文字被整合得氤氲优美。

  关于潘向黎的小说

  潘向黎在日本呆过一阵子,我觉得她的短篇还是有点日式风味。她的故事骨架很轻,行文步态伶俐,轻快,转场很快,不留恋细节的雕琢,也不苦心经营内心分析,没有一点点滞意,清浅的情绪流里,其实已经暗藏一切。写到了《我爱小丸子》的潘向黎,勇敢忠于自己的简单的潘向黎,文字倒是有点像日剧。我说的日式,不是指情绪材料,而是指表达和组织这种材料的方式。这篇小说可爱极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2818

(0)
上一篇 2019-09-30 13:00
下一篇 2019-09-30 13:56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