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腾冲。在腾冲县境内,美丽的髙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轻云薄雾染层林,高山云雾出好茶。在云南出品的茶叶中,“高黎贡山茶”闻名遐迩。“髙黎贡山茶”走出大山,形成品牌的背后,是陈亚忠这个女企业家29年对诚信做实业的坚守。 陈亚忠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她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普通农家,仅有初中文化。但陈亚忠又是不平凡的,她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全国创业之星、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物、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娇小的身材、睿智的眼睛,从容而又淡定的笑容。这就是陈亚忠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女强人的形象不太一样。谈到做实业的体会,陈亚忠感触最深的就是“诚信”二字。她说,自己29年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就是诚信创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之路。一个食品业企业家的坚守,说到底是对良心的坚守。 这位女企业家言词不虚,品行也不虚。2011年,陈亚忠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一个初中毕业的普通农家女孩为什么能成就一番事业? “敢闯敢干,信守承诺。”这是陈亚忠对自己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品格成就了她的创业梦想。1983年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年轻的陈亚忠来到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初次接触制茶业。1985年初,由于该茶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经乡村干部多次讨论后决定拍卖。当时陈亚忠才18岁,一没经过商,二没制茶的经验,但她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凭着勇气和毅力,她做出了大胆的抉择——贷款4万元,购买腾冲县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说这个姑娘怕是疯了,贷了这么多款,以后都没有人敢娶她了。顶着贷款的风险和闲言碎语的压力,面对简陋的设备、老化的机械,她迎难而上,毫不退缩。通过努力拼搏,陈亚忠用两年时间,终于盘活了几万元的资产,茶所开始有了收益。此时的茶厂面对更新设备、扩大规模等众多需要用钱的地方,陈亚忠首先想到的是信守承诺,及时归还贷款。1987年底,陈亚忠提前归还银行贷款,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也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为她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9年来,陈亚忠全力打造“高黎贡山茶”品牌,成为云南茶叶企业的龙头,辐射茶园面积12万多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6万人。 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 “诚信生产、诚信经营。”这是陈亚忠对自己和对企业的要求,也是陈亚忠和她的公司能由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的法宝。陈亚忠从茶叶基地建设管理、茶农技术培训、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茶叶加工技术标准等方面抓起,每一件事和每一个过程都力求确保产品质量。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陈亚忠还多次冒险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原始森林寻找古茶树,亲身经历过蚂蟥、毒蛇、猛兽和恶劣气候的威胁。有人问她,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原始森林去?她说,为了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无污染、原生态的好茶。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陈亚忠先后找到并承包了两万多棵有百年及千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诚信生产、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保证了高黎贡山生态茶的良好品质。2004年,“高黎贡山生态茶”系列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高黎贡山普洱茶、绿茶、红茶荣获有机食品认证。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有这样一件事让她的员工们难以忘怀:一名广东客商在公司预订了100件普洱茶,一个月后,普洱茶在拍卖市场的带动下价格陡然上涨,100件普洱茶可以多卖100多万元。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有人劝陈亚忠说,这个客户只是口头上预定,现在普洱那么贵,别傻了,赶快把茶叶卖了吧。但陈亚忠依然按照约定的价格把茶叶卖给了那位广东客商。 诚信铸就品牌,品牌壮大企业。目前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优质茶加工总厂1个,分厂16个,联营茶所26个,茶文化交流中心1个。2011年收购加工茶叶4069吨,实现产值1.4亿元,实现销售9600万元。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云南省茶叶生产先进企业”等荣誉,2011年排名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第42位;“高黎贡山茶”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陈亚忠说,她是髙黎贡山的女儿,她要像茶一样清白做人,诚信做事,直到永远。(半月谈记者杨益菊) 蒋远才:做好离合器内心有定力 从四处“打游击”的小作坊,到生产摩托车离合器的小型加工厂,再到今天跻身强手如林的重庆摩配行业的“隐形冠军”,10多年来,蒋远才和他的重庆利德工业制造公司,一直坚守在制造业领域。 走进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的利德公司见到蒋远才,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去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太好,但我们公司的业绩还是达到预期,增长10%以上,缴税上千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说起公司的近况,蒋远才面露微笑。 近几年来,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摩托车及其配件行业增长有所放缓,但利德公司一直保持了稳健增长。2009年销售离合器552万套左右,前年销售589万套左右,去年销售633万套,年均增长保持在5%至10%。更为难得的是,几年下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利德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大长江、宗申、隆鑫等全国摩托车十强企业的关键供应商。 蒋远才把公司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首先归因于“有定力,能够静下心来”。“我们公司从199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迁厂,一次转型,从最初生产通机启动轴,到2000年开始做摩托车离合器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制造业。”蒋远才说。 2008年前后,眼看摩托车及配件行业利润下降,周边一大批摩配企业纷纷抛开“挣辛苦钱”的主业,转进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利德公司当时资产规模达3亿元,自身拥有老厂区数十亩土地,当地政府也表示支持企业搞地产开发,并可以在周边拿地上百亩。当时,重庆的房地产业正处于“黄金利润期”。 面对挣“快钱”的难得机遇,蒋远才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请来一家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利德的长远发展“定位”。根据咨询公司分析,蒋远才认识到,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利德资金有限,很难支撑多元化经营,如果贸然转向,很可能丧失自身原有的优势;与此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暂时高盈利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成熟,终将回归理性。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业,是国家的经济之基、发展之本,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与支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蒋远才说,基于这样的判断,利德更加坚定了做好老本行的信念。 尽管有坚守的信念,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摩配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已从2000年前后的50%,降到现在的2%左右,“搞摩配不挣钱”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不少企业只能以规模换利润。 蒋远才却另有看法: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许多企业抱怨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形势不好,虽然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机遇,那些一味依赖廉价原材料、能源的企业将被淘汰,重视内部管理和新品开发的企业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主动求变适应环境”。 从2008年起,蒋远才开始推动利德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求效益的发展之路。蒋远才介绍,首先是打造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作业标准化、工序流畅化。形象地说,就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每一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了然于心。 在蒋远才办公室两面宽大的墙壁上,贴满各种表格,有“总经理日工作安排看板”“公司月工作进度表”“公司年度工作七件大事”等,企业的进货、订单、生产、销售数据随时更新。 蒋远才说,通过学习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公司对一些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做了大幅改进。比如优化库存,过去公司产出管理粗放,日均库存占用资金达2000万元,改为按日订单限量生产后,大大节省了零部件及成品的库存量。再如细化生产线布局,将原来所有品种和工序都在一些大生产线上作业的方式,细化为培训线、新品线、专利产品线等9条小线,厂房面积减少了60%,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控制也明显提升,产品不良率降低了50%。 2009年,利德公司投入500万元,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一套比同类产品使用寿命延长3倍的三轮车重载离合器SL300,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年销量达100万套,其利润水平是同类产品的近10倍。 “制造业不是不赚钱,只要扭转过去向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盲目扩张要利润的惯性思维,在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上精耕细作,制造业发展仍会海阔天空。”蒋远才说。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