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旅融合 跨界发展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在著名的“铁观音之乡”——安溪,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许多茶园变庄园,茶叶携手文化、旅游,超越传统的农业茶、工业茶,正着力打造茶产业综合体。

在著名的“铁观音之乡”——安溪,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许多茶园变庄园,茶叶携手文化、旅游,超越传统的农业茶、工业茶,正着力打造茶产业综合体。

福建产茶,茶产业年产值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

福建人爱品茶,这一品还“品”出了文化味。

近日行走茶乡,品白茶茶韵,看铁观音庄园,听大红袍传说,赏高山茶美景,感受茶与人的唱和、茶与文化的交响、现代山水茶乡的魅力,令人心醉。

福建:茶旅融合 跨界发展

安溪铁观音:茶园变庄园

在著名的“铁观音之乡”——安溪,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许多茶园变庄园,茶叶携手文化、旅游,超越传统的农业茶、工业茶,正着力打造茶产业综合体。安溪,依靠铁观音这棵“天赐”的“神树”,演绎了从“一叶”到“百业”的动人传奇。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千余年种茶、饮茶的历史积淀,茶叶早已深度融入安溪人的生活。

“在安溪人眼里,铁观音不仅是茶树,更是枝繁叶茂的产业之树、文化之树。”安溪县财政局副局长吴建国说,铁观音诞生以来,便以美丽的传说、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韵味流播四海,彰显不衰的魅力。

的确,文化是铁观音品牌之“魂”,尤其在要素成本上升、市场相对低迷、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的当下,铁观音产业转型突围,更有赖于安溪涉茶各方自觉的文化注力。

庄园,就是文化注力的新载体。

近年来,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安溪涌现出一批不同于传统茶园的铁观音庄园经济。八马茶庄园、华祥苑茶庄园、中闽魏氏茶庄园,面积均超3000亩。庄园茶山经农业综合开发整理,上下层次分明,与林木错落相生,山上建有文化体验、游客食宿、茶叶加工、培训中心等设施,一二三产业自然融合成为铁观音产业发展的全新模式,不仅有大量茶商前来品茶、购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庄园热’是铁观音产业转型升级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庄园与茶园,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茶园只包含茶叶种植的单纯概念,而庄园包含种植、加工、培训、旅游、茶文化展示等全产业链内容。庄园模式使铁观音由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蓄、产业链整体发展转变。”吴建国解释说。

随着庄园概念的引入,安溪一批新兴茶企应运而生,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而是茶文化产业综合体。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一县一特”项目,华祥苑茶业完善了基地的机耕路、蓄水池、排水沟、输水管道等配套设施,对茶园进行改造、绿化,建成了当地有名的华祥苑茶庄园。庄园拥有从种植、生产、加工完全按生态标准进行生产的茶基地,6000多平方米铁观音初制加工厂,种茶采茶体验区,古法制茶体验区、品茗室以及茶文化馆、茶艺表演区、农产品交易区、观光木屋、特色农家菜餐饮区等,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基地。

闽魏氏茶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旧茶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建成了中闽魏氏茶庄园。顺着硬化路走到山顶,可看到生态茶园整齐美丽,云雾缭绕,恍入仙境;在制茶车间,游客和茶商可亲自体验茶叶生产过程,摇青、揉捻等生产程序让人兴味盎然。如今的中闽魏氏茶业已不仅依靠种茶制茶,以茶引客、客来品兴的综合发展格局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八马茶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一县一特”项目,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建成了八马茶庄园。仅旅游一项,公司去年接待参观体验游客2.53万余人次。

安溪的茶文化旅游,一跃成为国内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2016年,安溪以“十大金牌茶庄园”评选为抓手,先后建成茶庄园22个,“茶庄园+”旅游新业态渐入佳境。茶机械、茶配套、茶包装、茶文化、茶旅游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产值突破65亿元,大茶业格局进一步形成。

大陆阿里山:茶园综合体

山道一路盘旋攀高,去往漳平市永福镇的路进入“攻坚阶段”。山重水复中,仿佛看到山石上有“阿里山”字样,以为是错觉。

“你们没看错,永福确有‘大陆阿里山’之称。”同行的福建省农发办主任科员刘小波说。

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海拔近800米的永福镇,有着与中国台湾阿里山相似的地理环境,被台湾茶农相中并誉为“大陆阿里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拨拨台商农民陆续到此种植高山茶,迄今已有60家台资企业入驻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种植高山茶5.5万亩,年产茶1600多吨,产值达7.2亿元,常住台农500多人,是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来自台湾南投县的台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庆介绍说,“1996年,我跑了东南亚好多地方,想找个地方种茶叶。最后来到永福,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台湾阿里山茶产区很相似,当地老百姓以种花和反季节蔬菜为主,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台湾高山茶生长。”谢东庆于是在这里驻足,包下了山地开始种茶,如今他的高山茶场规模已达1200多亩。

“台湾农民兄弟的春天在这里!”谢东庆深有感触。台商在这里创业的这些年,漳平市政府对道路、节水喷灌等配套设施投入很大,政府有关部门对台商实行“保姆式服务”,国家不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

据了解,自2008年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以来,这里已成为两岸合作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和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为支持茶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在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重点扶持。这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过去茶山引水困难,特别是秋冬季降水量明显稀少,严重影响了茶园茶叶的生长。多亏了农发水利项目的实施,将水直接引上山,不仅茶园管理更加方便,茶场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鸿鼎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说。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台创园发展、台商及当地农民增收。为了打破瓶颈制约,自2008年以来,漳平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着力完善园区内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为台创园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不断提升台创园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漳平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年通过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投入,对园区部分龙头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2010年扶持台品公司实施了“年产100吨高山茶生产线项目”,2012年扶持鸿鼎农场实施了“良种培育与示范基地改扩建项目”等。同时,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走进位于台创园核心区的永福镇,只见万亩茶园郁郁葱葱,阵阵茶香令人心旷神怡。漳平的优势资源与台商丰富的生产营销经验,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与互补。

2017年7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漳平市永福镇被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省级建设试点。永福镇田园综合体试点区域总面积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茶山面积1500亩,涵盖5个行政村。漳平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有机合、形态小而美”的发展原则,围绕“在花海中感受花香,在茶园中冥思茶韵,在小镇中逍遥漫游,于宁静处栖居生活”的发展主线,全力实施花卉苗木、养生养老、旅游、教育、基础设施等五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种植、制造、文创等领域不拘一格,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示范精品。目前,花卉苗木产业的闽台缘展销中心项目已动工建设,养生养老产业的医院、养老院已完成规划设计。

“大陆阿里山”踏上新征程。

“扶贫第一村”开发茶旅游

赤溪村的发展,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畲族同胞来说,是一部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奋斗史;对我们,是一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探寻之旅。

沿着弯曲却平坦的水泥公路盘山而上,20多公里后,一座上书“中国扶贫第一村”七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车过石碑,福建宁德福鼎市溪镇赤溪村就在眼前。

据介绍,1984年6月间,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在人民日报发表,反映了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由此,贫困地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启动,赤溪村也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如今的赤溪村,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一栋栋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瀑景观奇特,溪水清洌透澈。“中国扶贫第一村”已是一个山环水绕、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现在,生态旅游火热,农家乐生意挺好,一年可以赚个二三十万。”“渔香家园”的老板——土生土长的畲族姑娘钟玉娟告诉我们,她原来在镇上做生意,眼看着自己的家乡一天天变好,半年前她回到村里承包了这个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赤溪村越来越好,游客会越来越多。”钟玉娟笑着说,这比自己到外面打工强多了。

因为生态环境美、畲族风情浓,赤溪村的乡村游方兴未艾。依托旅游的发展,赤溪村兴办了18家农家乐,成立了旅游公司。“农闲的时候,我和妻子一起在旅游公司上班;农忙时,就回家管理蜜柚和茶叶,一年收入也有12万元。”村民钟而钊说。

据了解,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倾力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福建品品香茶业公司,在赤溪村启动建设了总投资达500万元的白茶产业化项目,帮助赤溪村茶农发展有机白茶,帮扶赤溪村建设一个能展示福鼎白茶传统工艺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让游客参与体验的白茶文化体验馆。公司总经理邵克平告诉我们,这个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发展,这样既能吸引游客,又能让游客体验茶文化,还能帮茶农实现有机茶种植、标准化生产加工,进而提升整个白茶产业的附加值。

看来,赤溪村农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3221

(0)
上一篇 2020-03-01 21:38
下一篇 2020-03-01 21:53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