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黑瓦,围栏庭院,坐落在资江畔的天植坊茶业有限公司显得格外古朴别致。
天植坊中回环往复的亭台楼宇,与千两茶相得益彰。
走进其中,顺着茶香往里探,会发现别有洞天:字画室、品茶室、茶文化展示厅、制茶间……在房屋的顶楼,廊桥回环往复,爬满葡萄藤的木架下,碎石铺就着一条通往不远处亭台的小路,往尽头的观景台一坐,山城温柔的山水尽收眼底。
“你们快尝尝我今天泡的这块茶。”天植坊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光指着一款陈年的安化黑茶向众人推荐道。这种邀请好友品茶,畅谈工艺,已经是他的生活常态。
情怀揉进工艺,争做满分好茶
从小闻着满街茶香长大,如今又制茶20多年,黄文光对茶叶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小时候经常看着外公在生产队做茶,他还常跟我讲怎么做茶。”黄文光回忆着,“制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门生存的手艺,还有一份亲情的延续。”
回廊里,整齐摆放的千两茶,诉说着岁月的陈香 带着这份情怀,他逐渐熟悉着茶叶。1997年,黄文光放弃原本体面稳定的“铁饭碗”,制作了人生中第一片茶。2006年,他在“千两茶的发源地”——江南镇,成立了天植坊茶业有限公司,成为安化茶叶行业最早的5家民营企业之一。
“原料是茶的基础,工艺是关键,时间是升华。”黄文光笃定每一步骤都很重要。“黑茶的制作多达二、三十道工序,虽然繁琐但并不高深。从0分做到90分不难,但是从90分做到100分就很难,我要不断钻研,不断接近满分。”黄文光谨遵传统工艺,严格把关,从原叶采摘到踩制出售,一一过细。
顶着当时制茶行业发展并不景气的压力,他持续着做茶人的坚守。2008年,冰封大地,黄文光一觉醒来发现,制茶工厂被冰雪压塌,厂内踩制的千两茶无一幸免,损失近30万。
“我老婆当时瘫坐在地上说我,‘好好的工作不干,硬是要瞎折腾,现在好了吧’,我也心痛。但我是那种自己看准的事情,必须要做下去的人。”黄文光坚决地对妻子说,“虽然茶叶款还没回来,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茶。”
看到他满腹的不甘与坚持,妻子不再言语,转而把家中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给他从头再来。
天然叶,要卖与懂茶人
2009年,黄文光重振旗鼓,再度起航。但闭塞的山城安化,茶香巷子深,推广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的茶好,但是别人不知道啊。”黄文光一度走南闯北做宣传,“我去过北京马连道茶城,去过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去过新疆乌鲁木齐,逢人就推荐。”每到一处,黄文光都亲自泡茶邀请别人品尝,他跟别人耐心地讲解黑茶的制作工艺,讲它讲究的包装和深厚的历史。
随处可见的茶桌茶椅
“我的每一块茶都是别人喝了,他说好,我就卖,卖给懂茶的人是一种荣幸。”他笑着说。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他的知音——江西南昌茶商吴德辉。
在湖南寻找茶源的吴德辉,无意间尝到天植坊的千两茶,随即辗转找到黄文光。
“我有好的经营理念,你有好的茶业产品,我们整合资源,一起发展。现在我的店里装潢都弄好了,等你的茶一到,我们就开业。”吴德辉坦诚地抛出橄榄枝。但当时公司里,除了黄文光,其他股东都不赞同合作。他细听了吴德辉的理念,答复说先与股东商量。
当晚,他辗转反侧,第2天一早,便只身前往南昌,实地考察,与吴德辉聊至深夜。回家后,黄文光力排众议与吴德辉签署协议。
不求做百强,只做百年
观景台上,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茶叶面世,立即受到欢迎。三个月后,吴德辉欣喜的又增订了双倍的茶,两人从此展开了长期的战略合作。随即而来的是,茶友相传,引得越来越多的茶商前来商榷合作事宜。
面对这涌进的订单,黄文光很是清醒。“我不求做百强,只做百年。我希望我的茶‘小而美’。”他不过量生产,而是坚守品质,专注做好每一片茶。
“安化黑茶是我们大家的品牌,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守护,来推广,来改良,做到最好。”黄文光从不局限于自我天地,在品茶过程中,与人推荐安化不同企业生产的好黑茶。他还时常买来其他商家制作的安化黑茶,撕掉外壳,冲泡着与茶友们一同品鉴,就茶本身品评,畅所欲言,彼此学习经验,也不断创新工艺。
“好的黑茶,越久越香。在泡茶的过程中,它就能慢慢释放出它的内涵。”老茶是岁月的味道,历久弥香,黄文光给他的茶取名“岁月知味”,包装上留着“十年守艺,十年手艺”的字样,时刻提醒着自己坚持品质,坚守做茶人的情怀。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