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国伟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杭州龙井路15号,是一座掩映在群山翠色之中白墙黛瓦的小楼。许是因主人嗜茶,院内常年氤氲着沁人的茶香,院落一角栽着一棵枝叶繁茂的龙井茶树——这是毛主席在1963年亲手采摘过茶叶的茶树。
踩着木楼梯“吱呀吱呀”缓步向上,一位笑容可亲的老者迎了上来。他便是这间雅苑的主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也是龙井茶界的宗师级人物。
“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取3克茶叶,将虎跑活泉煮沸,注入杯中至三分之一。待闻香之后,再将沸水注入杯中至八成,“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西湖龙井便在眼前了。
12岁开始学习古法炒茶,38岁创立“贡牌”西湖龙井茶,今年72岁的戚国伟,地道的龙井村人,将生命的苦辣酸甜都融进了碧色的茶汤里。
茶缘
“总理一句话,让我做了一辈子的龙井茶”
戚姓是龙井村的大姓,相传戚氏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朝戚继光将军,为抗倭寇从山东来到浙江。《戚氏宗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戚舜畴在康熙年间迁来龙井村,他的后代戚衮荣在附近山岭种茶数百株,每年二三月间用指甲采下茶叶,制成茶称为雀舌、旗枪。但儿时的戚国伟只知道,自家是龙井村的世代茶农,靠山吃山,以茶谋生。
“龙井茶和龙井村人的生活是融在一起的,大家一起采茶、炒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在漫山遍野的茶园里,戚国伟从小就知道如何种茶,12岁就学会了炒茶,连上学也是在西湖茶叶中学,日日与茶相伴。
1962年的一个春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梅家坞视察。学校挑选了戚国伟与另一位女生代表茶农向周总理献花。“周总理拍拍我肩膀,摸摸我的头,问我学校平时教些什么,我说上午念书,下午学茶。他说这很好,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茶叶技术,‘这个茶叶中学要好好办下去,你要好好做龙井茶’。”戚国伟说,正是因为这句话,他坚定地做了一辈子的龙井茶。
一年后,西湖茶叶中学就因为经济困难解散了,戚国伟只能回家务农。在生产大队里,十六七岁的戚国伟头脑灵活,技术也过硬,每天能赚10个工分。工分值多少钱得看生产队当年的集体收入,比如1966年收成好,一个工分值0.18元。他换算了一下,当时0.18元能买一斤大米,从梅家坞坐车到湖滨是0.15元,去城里看一部电影,也是0.15元。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分茶地到户政策,一改原来统购统销的模式;采茶的得自己炒茶,炒茶的也得自己采茶,整体效率与产量大大降低。更让茶农们头疼的是,生产出来的茶叶失去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怎么卖茶成了一个难题。1984年,为解决茶农出路,西湖乡牵头成立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由6位退休的老书记参与其中,戚国伟担任第一任总经理。
他带着十多个员工每天踩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茶叶,一辆车能拉两百斤左右。晚上进行再加工,第二天就拉上茶叶出去卖,设五个茶叶专卖点——灵隐、龙井、虎跑、六和塔、九溪。作为西湖乡第一家茶农自己经营的民营茶叶公司,戚国伟充分发挥公司灵活的体制优势,将职工业绩与个人利益挂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再加上核心产区的优势,销路马上就打开了。
戚国伟在创立公司之初,就有超前的品牌意识。公司于1985年申报“贡”牌商标,1986年正式注册登记,1987年评为杭州市著名商标,1988年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11年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质量管理与口碑相传,消费者对“贡”牌的信任与日俱增。
茶魔“西湖龙井茶的声誉,不容破坏”
戚国伟在老朋友中间有个雅号,叫作“茶魔”,皆因他开口闭口都是龙井茶,所思所想也是龙井茶,简直就像着了魔一般地恋着龙井茶。跟他一起共事几十年的公司元老也说,“国伟平时随和得很,对吃穿用全都没有要求,但一碰上龙井茶,就像变了一个人,极度严苛。”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茶叶铺天盖地都叫成了龙井,到了“无茶不龙井”的地步,茶叶市场陷入无序与混乱。看到市场上那些冒牌龙井的劣质茶,戚国伟火冒三丈,痛心它们砸了西湖龙井这块牌子。“消费者不懂,怕买到假的龙井茶,望而生畏;对于我们茶企而言,也左右为难。真正的龙井茶无论是原料还是制作工艺,都是很讲究的,而冒牌龙井茶的销售价比我们的收购价还便宜,参与低价竞争对我们来说完全是赔本买卖。”
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后,作为国际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欧盟国家签订了原产地保护公约。法国特派葡萄酒专家到中国来调研,选择了对标产品龙井茶,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动欧盟特色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戚国伟是参与制定原产地保护条例的茶企代表。他集结各方力量八方呼号,奔走于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深度调研龙井茶市场的乱象,向国家原产地保护办公室作汇报。最终,国家将龙井茶原产地划定为三个产区——龙井茶西湖产区、龙井茶钱塘产区与龙井茶越州产区,龙井村则被划定为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西湖龙井茶有了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证”。
有人说,这一把法律“保护伞”实际上是让“贡”牌独享其荣。但熟悉戚国伟的人都知道,他所关注的不只在于“贡”牌,更在于西湖龙井茶的声誉。他日日忧思的,是如何在当下传承和发扬西湖龙井茶。
“龙井茶有一千多年历史,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我这一代是承前启后,处在历史的衔接点。”戚国伟说,他近期最为挂心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西湖龙井茶博物馆。虽然龙井茶核心产区内已经有中国茶叶博物馆,但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是戚国伟人生的一大憾事。
在采访当天,戚国伟正在与龙井村的老茶人激烈地讨论西湖龙井茶博物馆的选址问题。他嘱意将博物馆落户到西湖区投资50亿打造的龙坞茶产业小镇。为什么不在龙井村,而要去龙坞茶镇建博物馆?戚国伟显然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龙坞茶镇改造完成之后,全国各地的知名茶企与茶品牌都会落户到那里,形成一条茶体验街区,到时全世界的游客都会去那里参观,更有利于西湖龙井茶文化的传播。”
有不少村民对此持反对意见,担心西湖龙井茶的名声从此归了龙坞茶镇,但戚国伟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狭隘,“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到真正的西湖龙井茶、品尝到最正宗的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茶的名声才是经久不衰的。”
茶礼“做国家礼品茶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龙井茶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载体。1970年代初,尼克松秘密访华,周恩来用西湖龙井茶招待他;1980年代,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在上海豫园湖心亭陪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尝西湖龙井;2005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邀出席第五届互联网业“西湖论剑”,马云把西湖龙井赠给他;2012年10月7日,正值俄罗斯总统普京60岁生日,西湖龙井被作为寿礼送予他。
自1986年至今,“贡”牌一直承担着国家礼品茶的收购任务,戚国伟每年都要将西湖龙井茶按时保质地送达北京中南海。这对于他来说,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为何独独选中“贡”牌作为国礼?戚国伟回忆说,浙江省警卫局当年在龙井村多方了解和考察,拿出几包产于不同村子的龙井茶,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一看茶叶,就从茶叶形态、色泽、香味的细微差异上,说出了哪一种茶叶是哪个村、哪个山头的。”在一般人眼里,茶叶看上去都差不多,戚国伟的“明察秋毫”令考察者信服与敬佩。
就这样,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成了承办国家礼品茶西湖龙井的指定单位,礼品茶都由公司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承担,并指定在翁家山、龙井、满觉陇、杨梅岭4个产地收购。每年采摘前,戚国伟都要向分担礼品茶的茶村干部一一打招呼,交待如何确保礼品茶的安全、质量、时间和卫生。他跑茶园,爬山头,事事亲力亲为,对茶况做到心中有数。
采茶是个辛苦活儿,“4斤青叶炒一斤茶,一般要两到三个人采一天”。采摘青芽后摊放,将水分挥发。摊放的时间因茶而异。水茶即受朝露之茶,摊放时间长,反之午茶摊放时间则短;新茶树叶厚,摊放时间长;老茶树叶薄,摊放时间则短。摊放时间由手感论定。
戚国伟是西湖当地远近闻名的“炒茶王”,他坐在炒茶锅前,撸起衣袖,在近300℃高温的锅里翻飞舞动,通过“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这十大技艺,将翠绿绿的新叶炒制出专属于西湖龙井的香气与滋味。而他的双手则从红肿、发黑、起泡、蜕皮,直至结成厚厚的老茧。
炒茶在戚国伟那一辈,不过是人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但现在已经少有年轻人受得了苦,炒得了茶。2013年,戚国伟带头成立了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手艺传授给有志于传承手工炒制技艺的年轻人。如今戚国伟的大师工作室已经带出了20多个徒弟,有不少都成了龙井村手工炒茶的骨干。
但戚国伟并不认为,只有手工才能炒制出正宗的西湖龙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炒茶的水平不断提升,机器炒茶终将成为未来趋势。目前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基本也都用上了机械设备,而且设备还在持续更新换代。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戚国伟说,近五年来企业不仅尝试入驻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打通线上销售渠道,还与网红品牌“小罐茶”合作,追赶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一步,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还将在新生代茶人的带领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开拓国际市场,探索传统茶企的上市之路。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9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