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自2017年底开始,茶叶进化论已走过近两个年头。
在一期又一期的品鉴课中,我们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茶行业精英,也认识了各地拥有丰富寻茶经验的老茶客,还带领很多新茶友从完全不懂茶,到跨越了普洱茶品鉴的门槛。
这次我们采访了几位十四期的学员,来看看他们与茶的故事。
李成萍地道的勐库茶三代
“理论知识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础”
李成萍,一个地道的勐库茶三代,自爷爷辈就开始做茶,延续至今。
李成萍
李成萍说,1983年,她的爷爷李福灿承包了国有茶厂(东来初制所),此前,她爷爷已是茶厂里的会计。这份记录在双江县档案局还能看到。
1990年左右,李成萍的父亲李生余增设了东弄茶所。至2013年,大专毕业的李成萍,没有走上寻常当教师的路,而是选择继续回家做茶。
李成萍的爷爷当年承包初制所的合同
李成萍家1991年获颁的奖牌
2017年,李成萍自创品牌【福生成】,名字取自三代人的字辈,也是三代制茶人名字的总和。
这次是她第二次来学习茶叶进化论的课程。
李成萍:
我是李成萍,来自云南临沧勐库的茶农,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三代,家族制茶近四十余年。
我为什么想去上课?因为我觉得理论知识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础。我是体校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不做茶,现在估计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对于出生农村的孩子,尤其是长女,身上背负了责任,所以我选择了制茶。
虽然我们家制茶,但原先都是祖父辈的指导,会做,可是不知道原理,所以,当我接触到有关制茶工艺的课程,都很感兴趣。
李成萍的爷爷李福灿
2013年认识李扬老师后,我经常向他请教制茶工艺的问题,他说的话比较朴实易懂。当知道他已经把所学、研究整理出来后,我就报名来上课了。
来了之后的收获
来上课之前,喝茶都是凭自己的喜好。虽然也会从原料、工艺、口感来对比,但是不一定能喝对。上课之后,才知道喝茶要喝活性,要能够判断越陈越香的潜力。
这个课程让我更好地建立了自己的茶学知识体系,也从原料和工艺的课程中学习到作为茶农,我们更要把好原料、加工的关卡。
从原料把关来说,第一肯定是任何农药、化肥都杜绝,做到茶园的干净;其次,适当让茶树轮休,不一定每一季都采完。工艺,有一些细节会再认真打磨,比如规范采摘标准、培养工人稳定工艺等,尽量做到课上说的正确工艺。
李成萍家的藤条古树茶园
学完课后最大的感触
发现原来茶叶还可以这么好玩!可以从品种、气候、海拔、环境、等多维度来玩。
品种这方面,原先只是自己在茶园走,会随手摘不同树叶来嚼,滋味有所不同。曾经注意过树的不同,但没有专业地认识到品种的区别。上了课才知道勐库大叶种里面还包含很多不同的品种。
海拔,原先知道有句话叫高山云雾出好茶,现在能真正理解到为什么高山云雾的环境会出好茶。(注:跟细胞液浓度和芽叶持嫩性有关。)
环境,原先只会在意这个地方有没有农残、化肥等人为因素,现在能更好地认识到环境对于一个茶的重要性,比如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水源充不充足等等。现在能够更、立体地去看茶、喝茶。
问:当年接手家族事业时,是怎么样的情况?
李成萍:我2013年接手,是因为觉得作为长女,而当时弟弟妹妹都还在上学,应该为家里分担一些负担。
我们家一直以来都是读书很重要。爷爷说过:「只要读得上去,砸锅卖铁也要供读书。」
2013年回家的时候,真实感受是卖茶好像也没有让我们家富裕。看得见的萧条与捉襟见肘的贫穷,根本原因在于老一辈人一辈子在山里制茶,没有走出去的观念。
我没有经商经验,但是体校的拼搏精神给了我勇气,硬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在昆明开了一间小小的店。
李成萍如今位于昆明邦盛茶城的店
那个时候家里其实没有多少人赞同,除了爷爷。爷爷还偷偷给了我一万元的启动资金。
2014年的年初六,我踏上了这条茶路。靠着原先家里供毛料给勐库当地一些大茶企的资源,暂时站稳了脚跟。
这期间得讲一点故事:其实不是茶叶不好做了,而是人会变。我爷爷比较固执,对于茶叶太过认真,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他们没有和我爷爷一样的信仰。做茶这件事我爷爷坚持了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
有一年,常年供货的大厂来家里谈毛茶价格,说报价太高,他们买其他地方的茶叶没有这么高。其实那个时候鲜叶价格很透明,没有那么高的价格,就是因为那些茶叶不是真正的古树茶,比如云抗10号就很便宜呀!
由此开始,我们停止了对大厂的供货。短短几年间,至今我都很难相信我带着家人熬过来了。
我在昆明小有收获,靠着好品质与相对于市场的性价比,收获了一些爱喝茶的朋友。
我现在更加明白爷爷说的:「茶贩与茶人,本质就不同。」
往期回顾
茶叶进化论是什么?有人说是进入普洱茶世界的一把钥匙
为什么这些厉害的人还要来学茶?
来茶叶进化论上课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事
学完茶叶进化论品鉴课,她说:「我现在的梦想是存无数好茶!」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