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人生路——访茶界名人张明春

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茶话人生路——访茶界名人张明春
  张明春在茶山考察
 
  福建白茶网讯:人生的道路崎岖而又漫长,但沿途旖旎的风光并不多,关键是你是否能发现,会欣赏,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与精深,把自己融进转瞬即逝的佳景之中;从而获得知识的凝聚,胸襟的扩展,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升华,人生的砥砺,精神的享受……因为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绝不会回到生命的原点,绝不可复制含蓄美好的瞬间。张明春就是一位在茶道上能捕捉精彩的茶人。
 
  ——记者手记
 
  前不久听北京的一位茶界朋友说起张明春在茶文化研究方面很有些推陈出新、见解独到的建树,于是记者来到了昆明关上与国际会展中心毗邻的昆明宝海路13号宝海豪园兰轩普洱府昆明葳盛茶业有限公司、云南葳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爱随茶香茶业有限公司总部采访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协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葳盛茶业旗下三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张明春。这位从事茶业15年的制茶工程师、茶艺师、评茶师高级讲师,是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张明春为人淡雅、质朴、温良、低调、宽厚,儒而不扬,智而不显,聪而不妄,是典型的求真务实、高标做事、低调处世的爱茶人,他在茶品和茶文化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发表著述130余万字,在茶界享有盛名和美誉度。他阐述的“茶道人生,人生融茶”的观点,既有人生哲理,又是自然科学,更是现实生活中茶人追求茶文化、以茶文化砥砺人生的立论与践行的真实写照。记者就“茶道沧桑、茶艺春秋、文润佳茗、爱随茶香、茶弥人生”这五个方面的话题,请他谈谈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他思索了片刻,微笑着逐一聊开了。
 
  茶道沧桑
 
  茶,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起源于远古,发于神农,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兴于唐宋,继于元朝,盛于明清,臻于现代。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艺等。
 
  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只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茶道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于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和、静、德、怡、真的清和、俭约、谦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纲领,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宋代茶道追求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明代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清代追求简洁、明快,水、具、茶俱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联络感情,静心怡神,冶性修德,学习礼法,是怡情雅志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源于华夏,中华儿女在唐代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社交活动是“茶宴”。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位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唐人孺子可得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世界的陶冶、净化与享受。茶道的精髓是文化,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茶道文化的内涵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茶道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个文化领域。茶道文化又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理性思维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之为茶道。简言之,即品饮者对茶的感悟称为茶道。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正范畴,需要实修实证,不仅要在“理”上认识,还要在“事”上修正,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吴觉农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为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把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的过程,引导人们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他的茶道理伦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则比较随意,他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长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熊仓功夫从历史学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认为:“茶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每个爱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对茶道自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茶道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明伦之礼。所谓茶道,即关于茶的精神、理念、技艺、方向、道路、感悟与认可。简言之,即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饮茶是一种身体的需要和精神的享受。通过饮茶使人获得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与愉悦,从而达到个人情操的陶冶与品行的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谦、美、和、敬之真谛与长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境由心生”。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就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好比是:“月映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璧”;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江清月明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印象各异。爱茶者,由于各人阅历不同,心境不同,修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茶道的感悟亦各有千秋。茶道就文化内涵而言,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历代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继承、创新、发展和推动。茶道在社会发展与实践中,不断地在丰富着其自身的内涵,延伸着自身的领域,历练着自己的生命,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人提供着精神食粮。
 
  茶,性通金木水火土,情结东西南北中。“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享受着大自然的绿色;繁体“叶”字拆开来就是人世间最好的草木,它益于身心,利于养生。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茶道即业道与人道;他们彼此联系,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茶艺春秋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而茶道是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重要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内涵小于茶道,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与茶道相辅相成,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茶艺一词的由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联姻。宋代,“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我国。茶艺定型和完备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作了系统的阐述。随后到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对茶艺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从清代流传至今,风格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是指饮茶和泡茶的技艺,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范畴;二是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三是茶艺包括泡茶的饮茶艺术。我国茶艺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以饮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营业性的茶艺。如茶馆、茶楼茶艺;三是表演性茶艺。通过表演,怡悦情操。
 
  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以茶事功能分:有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主要包括个人品茗和奉茶待客;经营型茶艺主要指在茶馆、茶艺馆、茶叶店、餐饮店及其他经营场所为消费者服务的茶艺。表演型茶艺分为技艺型和艺术型茶艺。
 
  以茶叶种类分:一般按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以及再加工茶类的茶艺,花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等。
 
  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盖碗杯和玻璃杯茶艺。
 
  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饮茶法等。
 
  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
 
  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群茶艺,如少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等。
 
  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
 
  以时期来分:分古代茶艺与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第二,茶艺的技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第三,茶艺的礼仪。指茶艺服务过程中的礼貌与礼节。第四,茶艺的规范。对客人和服务者都有要求。第五,悟道。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传承和弘扬于当代,其历史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茶艺也随之变革、创新和发展,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文元素。
 
  文润佳茗
 
  茶文化是茶的血脉,没有文化的润泽,茶只不过是枯枝败叶罢了。红花必有绿叶映衬,佳茗必有美文滋润,美文是佳茗的灵魂。自古以来,茶与文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又仿佛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缺一而无力、无光。他们相辅相成,彼此应照,熠熠生辉。历代写茶、颂茶的美文佳作名句不胜枚举,至今广为后人传颂。如清代宁洱贡生舒熙盛的《茶庵鸟道》就这样写道:“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滕花细雨马蹄前;山坡晓度荒山月,石栈春含野墅烟;指顾中原从此去,莺声崔送祖生鞭。”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清新,韵味深邃,是一幅茶山古道的水墨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又如清光绪景东郡守黄炳堃的《采茶曲》:“正月采茶未有茶,村姑一对颜如花;秋千戏罢买春酒,醉倒胡麻抱琵琶。二月采茶茶叶尖,未堪劳动玉纤纤,东风骀荡春如海,怕有余寒不卷帘。三月采茶茶叶香,清明过了雨前忙,大姑小姑入山去,不怕山高村路长。四月采茶茶色深,色深味厚耐思寻;千枝万叶都同样,难得个人不变心。五月采茶茶叶新,新茶永不及头春;后茶哪比前茶好,买茶须问采茶人。六月采茶茶叶粗,采茶大费拣工夫;问他浓淡茶中味,可似檀郎心事无。七月采茶茶二春,秋风时节负芳辰;采茶争似饮茶易,莫忘采茶人苦辛。八月采茶茶味淡,每于淡处见真情;浓时领取淡中趣,始识侬心如许清。九月采茶茶叶疏,眼前风景忆当初;秋娘莫便伤憔悴,多少春花总不如。十月采茶茶更稀,老茶每与嫩茶肥;织缣不如织素好,检点女儿箱内衣。冬月采茶茶叶凋,朔风昨夜又今朝;为谁早起采茶去,负却兰房寒月霄。腊月采茶茶半枯,谁言茶有傲霜株;采茶尚识来时路,何况春风无岁无。”再如葳盛茶业研发的“滇茸红茶”其对联为:“滇茗豪气藏神韵;茸红儒质润天香。”“龙团凤饼”茶联为:“龙吟虎啸蕴蓄原始生态灵气;凤鸣朝阳引领佳茗神韵天骄。”葳盛茶业联:“葳蕤茶林千载青山永不老;盛世珍藏百年普洱更陈香。”以及“葳盛雅室细品普洱胸纳天地灵气;醴水净座漫话茶史怀揣华夏沧桑。”等,从这些文句中,无不散发着茶与文化有机融合的馥郁芬芳。闻香识女人,芳茗喻佳丽。“昨天的普洱茶仿佛久在深闺的少女;今天的普洱茶宛如信步庭院的美人;明天的普洱茶将是台上喝彩声中的佳丽。”这些比喻,既形象、贴切,又道出了茶的本质内涵及茶与文化形影不离的真谛。文为茶添香,茶为文增彩。
 
  爱随茶香
 
  爱随茶香,香茶随爱。只有爱茶,才能在喝茶时品尝和感受到佳茗的芬芳,享受到品茗时恬淡的臆境。茶的馨香气韵是由爱茶而获得的。品茶、爱茶、鉴茶,才知茶之韵味与真谛,才能领悟到从茶韵、茶艺、茶道的博大精深处弥漫出的馥郁馨香。
 
  爱,是主观触发的意识表象;茶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香是精神与物质融合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精神与物质碰撞火花产生的结晶。爱是前提条件和香的源泉,茶是桥梁和媒介,香是爱的果实与收获。爱之愈深,茶之愈显,味之愈厚,香之愈浓。无爱,虽茶之存,却不闻其香。香,则是爱茶人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享有的专利。爱愈笃,香愈烈,茶愈尊,名愈显,身愈贵。“爱随茶香”是爱茶人终身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物质财富与“荣华富贵”,非凡夫俗子而有之。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有谁不愿意与美好的“爱”与“香”结伴同行!世间就没有谁愿与“爱”和“香”这些美好的事物结仇结怨。“爱”与“香”能使人备感甜蜜与幸福。
 
  茫茫人海,各行其道;人间百味,众口难调;但香是人人追求的美好气韵。你爱茶吗?爱者香即紧随其后,让人们体验品不尽、尝不完的陈韵蜜香,如果你对茶有疏远之意,茶的芳韵倩影即与你远离。无爱则无香,有香则有爱。有茶有爱有香是一种茶人历练的素养与情怀,是茶人精神世界的一种仙乡秘境,是茶人一种高层次的品茗境界。香,是茶人品茗意识升华与萃取的精髓;是大自然赋予茶的神韵。只有爱茶之人,才享受到茶的芬芳雅韵。
 
  “爱”是人之情感,“善”是人之本性,“和”是人之美德,“香”是人之追求,“爱随茶香”是品位茶人品味情怀高雅的象征,是茶人高雅意境和豪迈情愫的内敛。“爱随茶香”是葳盛茶业核心价值观和对茶品饮文化的精辟凝炼,是葳盛茶业对天下茶人茶友的美好愿景。
 
  葳盛茶业不仅出版《爱随茶香》的书籍,还研制了“爱随茶香”的茶饼,开播了“爱随茶香”的电视专题栏目,并登陆众多视频网站。
 
  茶弥人生
 
  茶弥人生路,人生路弥茶。茶是居家百姓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生活无不与茶息息相关。茶除了解渴、保健、社交、怡情雅志品饮之外,还有很多特别的功能用于生活之中。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阐述了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好处为“十德”,把茶作为养身之术,修身之道。宋代吴淑在《茶赋》中说:“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效在不眠,功存悦志,惟芳茗之为用,益饮食之所资。”茶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上乘饮料,含有多种益于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物质,能提神、益思、明目、祛火、清食、解暑、通便、利尿。具有其他饮料所不及的三大功能:防癌、防心血管疾病、防辐射抗氧化,茶叶中的茶多酚被人体吸收后会使癌物质分解、降低致癌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减少扩散。
 
  茶叶的妙用很多:如煮水洗脚可以杀菌治脚气;茶水漱口除口臭;茶水洗发可乌发护发;茶水洗涤丝质衣物可使光亮如新;冰糖泡浓茶可缓解感冒症状;茶叶煮蛋味鲜美;茶叶枕可以醒脑敏思;燃茶叶可驱蚊虫;茶水可作菜肴调料;剩茶叶可作花肥;残茶叶擦木竹家具可增光泽;茶叶水浸泡过的鲜肉冷冻保鲜效果好等等,茶无不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茶能悦情雅志、除烦疗渴、保健养生、清心怡神,是世界三大饮品中的上乘饮料,就物质成分而言,它都优于其它饮品。故历代名人雅士对茶推崇备至,称颂不矣,表明了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饮茶,除对人体健康有益外,还可以陶冶情操,怡悦身心,敏捷思维,触发感悟,丰富精神世界,淡泊内心环境,培养高尚情愫与博大胸怀;使人坦荡处世,积极向上,胸臆宽广,养成一种平静处世、淡定人生、安时处顺、乐观豁达的心志。将做人做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精行俭德、清静怡真、恬淡和善、崇尚自然和谐的茶道精神融为一体。茶道即人道,人道即茶道;道通,理通、人通;道神合为,茶人一体,获得精神、物质双丰收。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处不弥漫着茶的幽香。
 
  人生是一盏清香的茶,它的甘苦,它的甜润,它的淡酽,它的韵味,它的内涵,只有品饮者用心感悟方能自知……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真茶人:和静不欺,廉雅不媚。在茶道人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天地和茶世界,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路;在人生中弥漫芬芳的茶,在茶中融会美好的人生。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记者:刘秉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huanti/89983

(0)
上一篇 2020-03-03 15:02
下一篇 2020-03-03 15:12
中国茶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