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用区域公共品牌的免费广告效应
要点:选最热门的品种,宣传上追求原产地概念
其实,关于摆摊卖茶,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
免费的公共的广告认知可以套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试着跨领域类比一下:如果摆摊卖胸口带着大对勾的短袖,一定不好意思标榜我是正统世界前二的运动品牌,且无论价格标多低,消费者都会怀疑性价比不如拼XX;如果摆摊卖手工辣条,哪怕标榜自己是辣条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跟卫龙一比,就感觉缺少一份高贵奢华内涵;如果你在西北摆摊卖麻辣牛肉干,还标榜自己是“四川正宗”,我认为不会有多少消费者真的认为你的牛肉干是在四川做的,哪怕你冒着侵权的风险挂着B站王刚的照片也不会信。所以,茶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你以为市面上的“大品牌”茶叶一定来源自包装礼盒或店员嘴上说的“武夷山桐木关”“武夷山三坑两涧”或者“福鼎磻溪高山荒野”再或者“杭州狮龙云虎梅”?这些产地的确出好茶,但总产量不大,其实大部分商家也只是说说,他们卖的跟这些产地普遍没啥关系,有时标榜产地的目的只为让消费者接受这个定价。
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消费者普遍对茶的产地文化是向往的(哪怕完全不懂也会有些向往),整个茶行业都在利用这个向往做销售,所以,产地的虚假宣传无论在哪个级别的茶企都存在,大家(包括所有在新三板上市的茶企、包括X粮旗下的那个品牌)都这么干,所以这些在茶行业就是正常的营销行为,并且消费者接受程度很高,茶叶销售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只要你敢说,就有人敢信,没有任何成本,更没有任何侵权风险。
所以,在摊位上,茶的营销元素也依然可以利用到。想想看,在北方地区的摊位,你不管操着胡建、弗兰、四川、广东、还是陕西南部的口音。只要说是自家茶厂直销,难道不会有消费者往原产地去联想吗?你的定价其实比某些茶城里店老板还要厚道,有些茶叶店老板每天刷抖音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进货时找个本地二道贩子批发商就解决了,被骗也无所谓,想着装到礼盒里早晚有消费者或接盘。在这时候,如果摆摊的年轻人花些心思,在进货渠道上稍加优化,摊位上的茶叶的质量比茶叶店还有保证,这难道不是更为消费者负责吗?
2. 追求低价位高品质的进货渠道
要点:全国范围的筛选性价比最高的进货渠道,追求最大的溢价空间
本人从事的是干茶收购,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并不是给消费者宣传的那样“从XXX那进的XX茶,是XXX产地的精品保证。”真实的逻辑是“客户要批发20块钱一斤的茶,从我这里拿,品质一定比别人那拿20块钱一斤的好”所以客户就会一直选我进货。
为什么会有这个自信?因为对茶行业和成品干茶的评判是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的,全国范围的筛选更需要学习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上了年纪的收购商,做不到利用互联网和物流快速整合和筛选信息。近几年,成品茶收购更趋向于全国范围内各个产区的综合对比,茶园管理成本、茶青价格、茶青质量、当地整体工艺水准等等都是影响最终成品价格的因素。现在,市场上有广泛认知度的“名优茶”并不算丰富(常见的如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福鼎白茶、黄金芽、金骏眉、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全国所有产区都在往上靠,每个产区的情况不一样,这里就会存在性价比差异。
几乎所有的知名茶企都需要与收购商合作来控制成本(悄悄说一句,所谓“大茶企”自己生产的茶其实很少),但是除了干茶收购的成本,茶企或者茶叶店的其它运行成本远远大于摊位。这就导致
只要摊位找到合适的进货渠道,最终产品销售可以在追求高利润率的基础上,达到远高于茶叶店甚至品牌茶的性价比。
基于这个判断,这些年我始终不看好类似茶城这样的商业模式。我认为“地摊经济”才是更符合中国茶叶的生存土壤。
3. 选择合适的城市经营
要点:避开有饮茶传统的茶产区,发挥信息不对等优势
中国这么大,其实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摆摊卖茶,举个例子,湖北孝感北边有个大悟县,当地人普遍都有饮茶习惯,不管自饮还是送礼,首选都是当地“绿茶”,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绿茶是怎么命名的。但是,无论是“西湖龙井”还是“金骏眉”,这些在当地没有生存的土壤,大悟当地人很少有感兴趣的。
再举个例子,福鼎当地人都不敢喝的一饼批发价20元以内的“老白茶”,山东省的销量绝对是全国前列,要问为什么?
因为当地没有才会向往,这就是信息不对等优势。
在我看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县市都是理想的信息不对称销售点,这里的消费者正因为不了解,普遍对“茶”有些文化向往。为什么不了解?因为秦岭往北,就再找不到一颗茶树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12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