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行程里,我一定带你拜访一位三代制茶的王叔叔”彤掌柜说。
笔者总有些担心,因为她所说的“三代制茶人”,恐怕记不住很多东西,也恐怕因为有一身手艺,太过于“能说”而让笔者招架不住。
事实证明笔者还是太年轻幼稚。当我们驱车到达东山,见到王叔制茶的瓦房、竹席子、1972年的老揉捻机,更是因为见到王叔后,疑虑烟消云散。
王叔1967年生人,“三代制茶”他是第二代,现有两个二十出头的儿子,除了收鲜这道工序必须由王叔把控外,其它制作红茶、绿茶、普洱茶的工艺两个儿子都已经掌握。
王叔的父亲,自下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78年左右)以后就自己在家做茶。王叔父亲的父亲是不是依然做茶,很难考证。下户后其父亲自己做茶,邀请1939年建成的滇红茶厂第一批技术人员来家里指导,连续请师傅指导了三年,后来出师,以做红茶、烘青绿茶供给县上的乡上的厂家为主,每年大概100担任务(每担相当于50千克),按照评级来交易,往往都做得到1级。
以前做的红茶是老手艺炭焙红茶,用竹子编的烘笼来烘焙,烘笼大的装3-5公斤,小的装1-2公斤,“比现在的更香些,但效率很低”王叔说,“我14、15岁还做炭焙红茶,但后来改成机器的了”,王叔说现在村子里一位会编织烘笼的师傅都去世了。
“你的两个儿子会炭焙红茶工艺吗?”我们问。
“不会了,那个工艺只有我会”王叔回答。
在同行的做茶先生A君一致要求下,王叔答应找一找烘笼,也可以启动以前的炭焙红茶工艺。
“你的标准里,怎么样才是好的红茶和好的普洱茶?”,当我这样问的时候,坐在阳台上让我们吃烤肉和水果的王叔黝黑的脸上显得有些为难,他在找寻描述的词语,“红茶香,颜色我们当地叫‘菜花黄’算是好;普洱茶当地人叫‘黑茶’(因为颜色黑),你们也喝喝瞧觉得如何”。
这样不擅表达,反而更接近了答案。
通过聊天了解到,当初勐麻河边有一个水碾子,也制茶也磨面,如今被毁了。而2005年左右,红茶、烘青绿茶慢慢败下来,所以到2016年,王叔普洱茶在春茶季占比80%,而红茶也依然做一二十吨,卖给一些较大规模的厂家。
当我问王叔你什么时候开始制茶的,他指了指自己的头,“记不得了,小小就跟着父亲做,现在头发都白了”,当我问王叔你哪一年生的,他想了一下似乎想不起来,掏出身份证递给我——1967年。
1967年并不算太老,但王叔脸上的黝黑让他看起来更年长些,他说自己的一个儿子跑出去深圳还是哪里打工了。
同行的达哥对我说“年轻人在不住,毕竟制茶是一件苦力活”。
心疼王叔,也敬佩他,因为方圆几公里出去没有其他初制所,采茶季大家的鲜叶都拿来交给他初制,在村里面因为大家都是熟人,“收鲜”只有评级的意思,没有退回去的说法。评级后制作出来,好的是一个价,次好的是另一个价格。大家来交多少鲜叶,他就得工作多少。多年口碑和经验,得到当地人的敬重,也因此一些大厂愿意和他合作。
文如纸薄,寥寥几笔记述只是触及点皮毛。王叔制成的茶,供给很多厂家,走进很多人的茶杯,但幕后的制茶人是谁,大家并不知道。
什么是口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一种口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6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