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自21世纪初回归大众视野之后的十多年间,从一个偏居边地的小茶种,一步一步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全民之茶。几乎有人喝茶的地方就会有普洱茶的身影,似乎不懂喝普洱茶,都不敢说自己爱喝茶、会喝茶了。
由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普洱茶位列第一,达到60亿元,今日之普洱茶,可谓是势头正劲。但中国有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伴随着普洱茶的复兴历史,还有普洱茶一路“被黑”的历史。几乎每当普洱茶迎来一个小高峰的时候,就会有个别组织和个人爆出一些关于普洱茶的负面消息来,给市场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来。
但不管怎么“黑”,普洱茶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却越走越稳健,不断圈粉,有别于一些风光一时却又昙花一现的茶,比如“信阳红”“熊猫茶”之类的。我们不妨先来扒一扒普洱茶“被黑”的历史。
01
《2005年,“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
事件回顾:2005年7月28日,广东省的一家报纸《信息时报》刊登了一篇《猪圈里发酵速造“旧普洱茶”》的报道,从某报料人获取到的信息:四会市市郊的一个茶叶加工厂,曾经的猪圈现正发酵普洱茶,地面满是蛆虫,旁边是个臭水沟。
并且还配上了报料人提供的图片。文中还爆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通过洒水-晒干速成制作“普洱老茶”的现象。
这条消息爆出,在当时着实是把广大普洱茶友们恶心了一把。让很多还不了解普洱茶的消费者对普洱茶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认为普洱茶就是发霉的茶,总是有一股霉味。
2005年,还是普洱茶兴起之初,市场还完全没有规范,甚至连国家标准都还没有出台。当时,从珠三角肇始,以普洱老茶的品饮、收藏、投资作为行业热点,市场上存量不多但流通最快的是普洱老茶(陈化二三十年以上的茶)。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自然冒出各路“李鬼”。
这篇报道后来被官方证实是虚假新闻,普洱茶这次被黑,虽然情节恶劣,但是当时的消费群体还不算太大,讯息的传播速度也远不如当前,所以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
但是却没有完全结束,而是由此不断发生连锁效应,先是牵出了各种老茶造假事件,比如防空洞普洱,高锰酸钾普洱等等,接着市场也出现了“湿仓茶”与“干仓茶”的争论,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但是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让大家逐渐认识到所谓“湿仓茶”是与人工过度高温高湿速成的造假老茶完全不一样的,很大一部分是香港地区有一定入仓、退仓技术条件的传统老茶仓存出来的普洱,具有一定的口感和风格,其拥趸者不少。而在长期的对比品饮后,相对较少人工干预的自然仓储,即“干仓茶”也逐渐被更多的茶友接受和认可。
02
《2007年,普洱茶崩盘》
事件回顾:2007年年中,普洱茶的价格出现断崖式的跳水,整个市场陷入了崩盘的绝境。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媒体、舆论几乎是群起而攻之。
把普洱茶塑造成一个横空出世的异类,并很快被贴上了“疯狂”“炒作”之类的标签,其影响至今余波犹在。
2007年,普洱茶迎来了复兴之后的第一次小高峰,市场发现了普洱茶的金融投资属性,不仅老茶,就连新茶,尤其是明星产品,也能够在不断转手交易中获取可观的差价,所以价格在不断推高的过程中终于超出了市场的承接能力,导致了价格跳水,这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还是复兴之初的普洱茶市场还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就连什么是普洱茶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只要是把茶叶压成饼用棉纸包起来,就可以当成普洱茶来卖,没有标准,缺乏规范,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充斥市场。
这次崩盘,对普洱茶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很多茶商受到重创,茶叶市场不少门店倒闭,茶城不复从前的车水马龙,普洱茶一时间也变得声名狼藉。但是,这次重创却让整个行业痛定思痛,市场也完成了一场自身的清洗运动。
2008年,普洱茶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为普洱茶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尤其是限定了普洱茶的原料为云南特定产区的云南大叶种茶树,按特定加工工艺生产。“国标”的出台,可谓是给整个普洱茶行业以及消费者们重新建构了普洱茶的认知体系,尽管其中个别内容还有争议,但是出台至今十余年,已经基本形成了行业共识。
伴随着“国标”的出台,是一场有关普洱茶基础理论的大范围普及和探索。比如:晒青&烘青;自然发酵&人工渥堆发酵;生茶&熟茶;古树茶&台地茶;云南大叶种&中小叶种;茶多酚&茶褐素……从此,什么是普洱茶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市场从混沌走向澄明,迈出了一大步。也为普洱茶几年后走出低谷,再次迎来高峰期奠定了基础。
03
《2008~2009年,喝茶导致钙流失。》
事件回顾:在普洱茶还没有走出低潮期的时候,又传来了“喝茶导致钙流失”的消息,源头已经无从考证了,消息在各种媒体中反复转载。
专业性最高的当属2009年中南大学一篇名为《女性习惯性饮茶对骨密度、骨质疏松、低骨量及骨折风险影响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里,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形式,明确指出在2248女性被调查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概率增大。
虽然这次“被黑”并没有直指普洱茶,但是作为茶叶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普洱茶必然不会被忽略,况且还是在普洱茶的“冰河时期”,这个消息可谓雪上加霜。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身体健康,茶作为可替代性的饮品,如果被证实对身体有害,一定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当时,也有不少专家出来解释,但也多限于口头上的讲解,缺乏有力的实验数据来证实。而普洱茶则更是缺少实证科学的支撑。虽说早在1979年就有了销法沱的健康实验报告,但是那在遥远的法国,墙内开花墙外香,当时国人对此知之者甚少。
就是在这次风波的时间节点上,绝非偶然,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启了“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建立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集结了国内外的各类专家学者,重点进行普洱茶的功效研究,从消费者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入手。
其中的领军人物,盛军博士,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教授的团队后来对喝普洱茶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喝茶不仅不会导致钙流失,反而还会增强骨密度。
其实验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药物学杂志《药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在本刊上也曾发表过《喝茶有利于防止老年骨质疏松》一文(2011年1月刊)。
04
《2012年,普洱茶致癌说。》
事件回顾:2012年3月9日,一个自称“人体工程学教授”,名叫“李建军”的人,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幽门杆菌会造成胃癌,茶让幽门杆菌无法黏在胃壁上,且茶里面的苯丙胺酸会让人心情好,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
比起喝茶导致骨质疏松,“致癌”的杀伤力显然更大,而且这次“被黑”是直指普洱茶。食品安全问题本已是国人之心病,加之科学常识的普及常常不到位,故该微博一出,瞬时引发了一场“微地震”,转发者无数,在业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当时,CCTV新闻频道率先站出来辟谣,在《东方时空·真相调查》中以12分钟的采访报道证实“普洱茶致癌”不成立。本刊也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针对该事件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辟谣。主要观点为:普洱茶在自身发酵过程中绝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极有可能是源于仓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因为有众多专家学者的辟谣,该事件很快平息了。但是由此引起了业界对普洱茶仓储环境的关注。仓储过程也是普洱茶走向越陈越香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仓储环境杜绝了二次污染的机会,普洱茶才有可能与黄曲霉毒素隔绝。
也是从2012年以后,“莞藏普洱”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东莞几家有实力的茶企频频向公众展示自己清洁、卫生、专业且体量庞大的茶仓,如天得茶业、双陈普洱、七彩云南酝化中心等。而在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云南,一些本土企业也在研究原产地仓储,如云南茶马司的景谷仓、昌泰普洱的景洪仓、澜沧古茶的普洱时光仓、柏联普洱的景迈山茶窖等等。
05
《2013年,天价古树普洱茶。》
事件回顾:2013年春天,普洱茶已经彻底走出低潮期,迎来了新的高峰,这一波热潮由是古树茶引领的。
这一年老班章村的个别古树茶价首次破万(单株)。这一现象被各大媒体不遗余力地热炒。CCTV财经频道连续播出《聚焦普洱茶暴涨》《爆炒老班章》之类的专题报道,其他媒体也群起而效仿之,把普洱茶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虽然这次事件算不上“被黑”,但是媒体一边倒的报道,又总是以老班章这一产量极度有限的茶区作为案例,来说普洱茶的价格“暴涨”,明显是以偏概全,给普洱茶贴上了“天价”的标签,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对普洱茶望而却步。
本刊也及时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央视又说茶,普洱再发笑》,指出了媒体报道中的误导性信息,强调老班章的茶价只是个别现象,绝大部分的普洱茶原料还是非常平价的,普洱茶绝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这一次被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普洱古树茶”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虽然这并非市场的主流,但却是普洱茶少有的价值所在。这份独特的生态价值足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踏入普洱之门。
市场自有一双无形之手在调控,这几年下来,古树茶市场也逐渐趋于理性和平稳,顶级原料小产区的价格依旧居高不下,这是稀缺性和高品质被市场认可所带来的价值,但体量较大的茶山,近几年来价格相对平稳。而市场导向也不再一味追逐山头名寨,有技术含量的拼配茶成为主流。
差不多也就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普洱茶市场越来越走向了细分化和精致化。有小而美的企业,专门针对高端群体;也有规模化生产的企业面对大众消费;还有专做快消型普洱茶产品的企业;
针对电商市场的企业;还有只做熟茶的企业;甚至还有专为茶企、茶商、仓储服务的企业……行业不断细分,每一个环节可以做得更加精深,表现在普洱产品上,呈现出越来越精致化的工艺、产品形态、包装和宣传推广方式。
06
《2017年,方舟子事件。》
事件回顾:2017年8月1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其个人公众平台发表了一篇名为《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提出:“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那么长期喝普洱茶,是不是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呢?”
普洱茶最近这次“被黑”是2012年那次“普洱茶致癌说”的升级版,由一个名气更大的“大神”公开发表文章,再加上又在移动互联终端和自媒体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这次“黑天鹅事件”一时间在网络上盛传,比起5年前影响力和波及面更广,对行业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很多专家学者都积极响应此事,包括陈宗懋、陈君石院士都纷纷发文表达喝普洱茶绝不会致癌。
本刊再次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但这一次的探讨更加的客观和理性。正视了普洱茶与黄曲霉毒素的关系——不只普洱茶,所有食品都有面临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如果有风险担心“普洱茶致癌”我们大概只能绝食了,目前很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黄曲霉毒素的法规限量标准中,茶叶还没有被列入,完善标准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普洱茶检出黄曲霉毒素,很多情况下是检测方法的问题,“酶联免疫吸附法”因为简单快捷又低成本,被作为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是该方法很容易出现“假阳性”,令普洱茶无辜蒙冤。检测机构将检出黄曲霉毒素的10份样品普洱茶采用更高级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10多年来,普洱茶不断被黑的历程,也是普洱茶的常识不断在全国范围内被普及的过程。同时,普洱茶的知名度也因此不断提升,就像明星也乐于炒炒绯闻,提升一下关注度。
如今,茶友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进阶中,任凭外界如何说,一杯好的普洱茶带来的品饮愉悦感、身体的健康享受,是任何流言蜚语都无法消减的。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普洱茶本身的优势和健康价值、生态价值必然是经得起各种考验
就像盛军博士说的:“任何质疑,只要不是恶意的,都在提醒我们做好研究。”普洱茶一次次“被黑”,却也一步步推动产业、市场、科研不断进步,让普洱茶成为一片越来越透明的树叶,带给消费者一杯安全、健康、生态、美好的普洱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