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南茶北销,应该说是茶这片神奇的树叶最好的出路,也是最佳的“归宿”;这种贸易思路既是传统,也是未来。
自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很明显的是,茶马古道将“南方嘉木”驮运到了北方或偏北边疆省份,让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同胞喜欢上了南方的茶。中国有了这片神奇的叶子,南北差异始终存在,南秋裤北棉裤的尴尬始终都有,南米北面的争论不休,但是南方北方总归都要一统,南方嘉木需要北方市场,北方茶客需要南方嘉木。
再说到茶船古道,或许这是华人下南洋最带有历史色彩的壮举,尽管下南洋的华人未必都是富人。我们可以想到,当年象州或岭南一带的华人,几艘亦商亦客的大船,满载着盛满乡情、并带有传奇色彩“药性”的六堡茶,一路风浪颠簸,最终抵达南洋,在东南亚开始寻求另一种生存方式,那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同时又是多么血泪的画面。
那些亦商亦客的船只上载着的货物,尤以六堡茶为最,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带,仍然是华人和他们朋友的最爱。六堡茶之所以选择了南下的路径,大概也是当年桂粤一带华人不得已而为之,北上的开支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预算,再加上对北地不大熟悉,所以就选择了南下的水路,而把北上的旱路留给了黑茶和茯茶。
然而,可惜的是,这一“留白”给桂茶日后北上留下了遗憾。在黑茶和茯茶占据了北方市场以后,以六堡茶为代表的桂茶,虽然在茶圣茶痴看来也是好茶,但想进入北方市场,实在是挑战大于机遇。不大懂茶的北方人在饮茶方面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传统习惯饮茶,一是跟风由着所谓的茶人的误导。
黑茶和茯茶在北方市场大行其道的同时,普洱茶冷不丁地进入了。精明的茶商以普洱茶更有减肥和健康效果为卖点,把普洱茶在北方市场很快就推开了。当然,北方那些似懂非懂茶的“饮者”,在喝过比铁观音、碧螺春、茉莉花茶、正山小种、滇红、祁红、黑茶和茯茶之后,突然发现普洱茶的味道更佳迷人,尤其是熟普,糯香、枣香、花香、蜜香,以及后来的小青柑,每一种味道都颠覆了原本对茶的认识。
因此,你给北方不太懂茶的茶客推荐六堡茶,大多表现出爱理不理的神气。在他们想来,六堡茶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药汤子”,没什么惊艳之处。说实在的,我喝过正宗的六堡老茶,有个朋友甚至用三十年和二十年的老茶配出了药香味,所以又颠覆了我此前只喝过十五年陈茶的味觉记忆,对六堡茶的丰富口感有了进一步认识。正当六堡茶想在北方市场、尤其是西北市场大显身手之时,一夜之间又兴起了白茶。假如你不识趣地给朋友推荐六堡茶,他们一定会说,我只喝普洱,或者老白茶。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六堡茶身上,自然跟桂商一直以来不大重视开拓北方市场、尤其是西北市场有很大关系。说实话,在我接触过的一些桂人里面,以茶为生的真是非常懂茶、也很精明,但是处处表现出的小家子气,很可能是他们只适合在家门口做生意的主要原因,这种性格不大适合跟西北人打交道。桂人性格偏直,但直中带阴;西北人性格直爽,但直中带倔。这样的两种性格本应该非常互补,但因为个别桂人实在太过小气,所以让人接触起来不大愉快。
黑茶能在西北地区扎根,最关键的一点是,湘人和西北人的性格非常互补,尽管个别也有让西北人无法接受的地方,但是整体上来说,湘商很会“哄”直倔的西北人开心,以至于在西北地区挖矿产和油气资源的也以湘商为主。
这些都是我亲身的经历,当然也是我私人的感悟,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可以拿到桌面上,大家一起来讨论一番。
再说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这原本跟中国人走出去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还是德国人的发明。“丝绸之路”的亮点在于,外国人来华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以探险为名的“软性掠夺和侵略”。所以,一提到“丝绸之路”,不要就以为是中国茶走出去的路子。
经由“丝绸之路”走出去的中国商品,应该说也以瓷器、茶叶和丝绸为主,当然还有后来的各路“探险家”一起带出去的敦煌藏经洞的文物,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国宝级文物。至于中国人有没有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一点应该像《西游记》里的剧情一样,说起来真让人为难,还是留给学术界讨论吧!
伟大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多人纷纷表示,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加重了,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的可能加大了,中国品牌价值的提升加速了。但是,对于茶叶,中国茶人至今还没找到最佳的拓展市场的方式,不是被洋品牌碾压,就是茶人玩内斗,搞得中国茶在夹缝中求生存,赚了的赚得盆满钵满,赔了的赔得一干二净。
“一带一路”是两条“路”(也可能是多条路),但也是双向或多向贸易通道。我们要走出去,别人要走进来,中间还有人捞外快,不能单方面地走出去,也不能单方面地迎进来。未来中国的茶人,若能真正抱团走出“一带一路”实质性的特色,我想中国茶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需要记住的原则性问题只有一个:中国是茶的故乡;对于茶事,我们更有发言权。当然,在此之前,我们的茶人(不分湘鄂赣桂黔滇蜀闽粤琼秦陇鲁苏皖港澳台)都应该协同共建,走出中国茶人的气势,而不是像以往的茶圈那样,搞完价格战,接着搞圈地,圈地结束再搞关系,有些人赚了,有些人赔了,最终损害的还是中国茶本身。
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我发现中国茶人在贸易上,尤其在茶叶外贸方面栽的“树”一代更比一代矮小,致使后辈茶人没有参照、无所适从。人人都在指责立顿,但鲜有中国茶人反省,也很少反思中国茶人。茶圈仍然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建思想作怪,把很多堪称“非遗”级别的东西都带进了坟墓。茶商,在我看来,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商人,但是这种经商氛围现在也正经受着利益的诱惑、驱动和改变。
南茶北销,这个思路始终都是“南方嘉木”销售最直接的路径。至于南茶到了北方,到底要北方人自己消费,还是又以北方为根据地,把中国茶卖到更北边、甚至更远的地方,那也要看南北茶人的觉悟和格局。
北方以北,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万里茶路”,在历史上,跟“丝绸之路”的背景差不多;“万里茶路”其实也是中国茶的血泪之路。但是,时代在变迁,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没有完全重复的历史,但也保不齐有惊人相似之处。所以,“万里茶道”再次兴起,主动权也应该在中国茶人手里,而不是为了回款而搞得大家焦头烂额。
茶为国礼。中国茶,世界礼。我们在茶余饭后聊的每一个话题,很可能就是中国茶未来的问题。这种问题里面既有历史的内容,也有当下和未来的东西。
吃饭不止,茶话不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