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中国现今“通行”的茶道,无论南北,据说都是模仿或沿袭了明清的饮茶习惯。当然,对于北方的爱茶人来说,那套繁琐的喝茶程序,应该是从以闽粤功夫茶为主流的南方人身上学来的。
我这么说不是特别针对闽粤等地人,而是因为近些年的茶市“风向标”,茶界很多人带有抱怨地说,茶被商人炒作起来了,先是黑茶,后是普洱,接着是白茶,现在估计轮到六堡茶了;有点像早些年的炒房团,它的害处可能比宣传中国茶的好处还要大些。有关这一点,我的同龄人可以“拭目以待”,不信我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既然说到这里,不妨再多说两句。中国茶业目前最诱人的发展势头,很可能是会被“新茶饮”把传统市场挤兑一番,甚至给洗个牌。传统茶业不太喜欢招揽年轻人到他们的队伍中去,仍然坚持的是“师带徒”的模式,那些在今天看来很厉害的师父,对茶的研究确实厉害,但文化底蕴实在薄弱。老师父当中喜欢“倚老卖老”却不给徒弟教东西的大有人在,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古怪思想还在作祟。因此,很多好东西没有形成文字传承,思想古怪的老师父一走,那点东西也就随之消失了。
整个产业链上,把茶叶生意做起来的,确实是当年上不起学的或不怎么学习的一些人,到了产业经过一次洗牌后,开始玩茶文化的又是不怎么懂茶的“文化人”(深层次我不敢说是什么样,至少在表面上看,这种现象已经变成了问题)。这跟古代士大夫喝茶玩茶似乎不太一样。茶业被炒火是好事,但是价格炒上去绝对不是茶叶之福,只是那些以茶为货的商人的福气。现在,茶的尴尬在于懂茶的或许不玩茶,玩茶的或许并不懂茶。
茶叶价格被炒作上去最直接的“害处”在于,老百姓不会花钱喝高价茶,这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群众基础”;挣死工资的小年轻同样不会花高价买茶喝,虽然“新茶饮”的确好喝,但是见天儿喝也就没什么意思。然而,你要用传统茶道的那套让年轻人喜欢上茶,估计比引导他们买茶还难。
快节奏的生活,让消费者慢下来正当其时,但不是谁都有能力喝高价茶(毕竟,谁都不是“老干部”);低价茶能买到,但谁敢放心喝?喝不出那个味儿,谁还会接着喝?另外,茶界不许有“杂音”出现,不喜欢听消费者的心声。如此一来,把最具潜力的年轻消费群体就推向了一边,有的拥抱了新茶饮,有的选择了以立顿为首的袋泡茶,当然还有的选择了更具情调的咖啡,等等,反正就是很少有人选择传统茶道背景下的中国茶。
茶界“自嗨”的弊端早已显现,圈地和拼资本已经让很多“茶人”绞尽脑汁,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中国茶界很少有人去研究消费者。世界那么大,都说想去看看,但不知道要看什么。中国茶界动辄以做不过立顿为由,视茶叶外贸为“畏途”,程序麻烦,回款没保障,惹不起麻烦,打不起官司,等等等等,这些很有依据也很合理的理由,导致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弱。
中国散茶到了外商手中,它们又会变成华丽丽的高级茶品牌,反过来再卖给中国消费者——这对中国茶界实在是很响亮的一记耳光。莫说中国没有茶叶品牌,“中国茶”三个字就是最响亮的品牌!
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我会留在后面慢慢说。我喜欢中国茶,更喜欢喝茶,也在不断学茶,虽然可能连茶树的老祖宗都没亲眼一见,但我敢想敢说(无知者无畏)。错了,您可以在骂我的同时加以指正;说到您“心坎儿”上了,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中国茶道的表演真的有点过了。茶界应该向立顿学习学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年轻消费者喝产品本身;至于茶道表演,还是留给茶界打擦边球的“茶人”吧!兴许,很多人认为“中国茶道”才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但我认为那只是一个方面。茶文化到底是“谁的文化”,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讨论。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自底层,因此特别体恤民情,颁诏停造宋代延续下来的“龙团凤饼”,改成了上下都喝散茶的风气,所谓的“中国茶道”也就因此诞生,而且特别发展了茶具行业。可是谁都看得出,那套茶道只适合于有闲工夫的喝茶人,因其复杂而又繁琐的一套流程,至少在洋人年轻消费群里很难推广得开。
洋人讲究效率,喝茶也在乎方便;说白了,洋人就喜欢简单粗暴。据说,自打1908年起,一位纽约茶商无意间创造了“茶包”,欧美人对袋泡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跨过世纪之久的研究,他们终于摆脱了中式茶道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饮茶之道。而只有那些特别怀旧贵族气质的欧美人,才会拿出精致的茶具,搞个“英式下午茶”的小聚会。非常传统的英式下午茶也会用到很多茶具,类似中国的功夫茶,所以不受年轻人欢迎,这自然就给袋泡茶以无限商机。
一小袋茶包投入杯中,开水一冲,直接饮用。这在讲究中国茶道的中国人看来,实在是暴殄天物,可在讲究独立人格的西方人看来,为了喝杯茶,至少没必要指定哪个人伺候一帮“大爷”。
立顿,这个号称茶界的“巨无霸”,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产品,几乎全是袋泡茶系列。这给以号称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中国茶道无疑是致命一击,再怎么精美的茶具,在袋泡茶那里都要看个脸色。懂茶的潮汕人,定然不会拿出功夫茶具泡一壶袋泡茶!
立顿坚持研究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因此发现年轻人喜欢喝茶,但对繁琐的茶道只有一时的惊艳,而没有长久的贪恋。因此,袋泡茶以各种方便形式出现在市面上,设计包装也越来越创意化、年轻化、国际化。当下中国兴起的“新茶饮”,其实也是钻了传统茶道的空子,给年轻消费者提供“简单粗暴”的茶饮体验,不赚钱都难!
在讲究效率的喝茶人群看来,一杯袋泡茶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的茶道就有点不得人心。毕竟,即使全球五百强企业,也不会让员工花较长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然后再花钱请一个茶艺师专门给员工泡茶,所以中式茶道的普及较为困难,要玩也只能在国内茶圈“自嗨”,出了国门也是华侨圈内玩,老外只是跟着凑个热闹而已(特别迷恋东方文化者,才会给自己想法子整一套功夫茶具)。如果真有哪个良心公司能给员工请一个茶艺师泡茶喝,那我觉得这公司想倒闭都有点难。
早就有人研究出了“旅行茶具”,但那还是为了表达对地道中式茶人的敬意,不管你走到哪,带着一套功夫茶具,看上去总比喝茶本身还要费事。这样的功夫茶具,在老外那里普及起来较难,除非像着了魔一样的老外,突然很想研究中国茶道,否则,绝不会放弃了袋泡茶而来拥抱功夫茶。
细看“功夫”二字你就明白,制茶不易,喝茶更是麻烦,真要花点工夫才行。那么,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茶文化,除了依托中式茶道,还能靠什么传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7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