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的“身世”
今时今日,得益于交通物流的便利,一个饮茶者可以轻易地喝到过去销往边疆和海外,带有唐朝遗风的饼茶——普洱、安茶和黑茶,西湖龙井、碧螺春等来自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和台湾高山的乌龙茶……每种茶叶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环境、脾性和独有的饮用方式。以中国历史看,南北方的差异、物种的差异,包括气候的差异,茶道以多元化的面貌留存了下来。每种茶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属性,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
但正因为这种多元性的存在,才使今天的中国茶及其文化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和维度。那么我们就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去探究一番。
“茶”字的演变
翻阅古今资料,茶在古书上所载的名字很多,诸如荈、莈、葭萌、荈诧、槚、荼、茗。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随着茶叶生产的传播及发展,饮茶风俗从上流社会普及到民间寻常人家,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当时,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 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该地渐以出茶而闻名于世。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王褒在《僮约》中写:“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茗”字出现比“茶”字略晚一些。陆羽《茶经》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将茶分为五类:“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莈,四曰茗,五曰荈”,并注曰“早取为茶,晚取为茗”。随后,人们为方便将“茶”和“茗”作了茶的通称。另据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说法“蜀作荼,吴人作茗”,可见古时我国北方方言区一般称作茶,而南方地区则把茶称作茗。随着南北方的茶叶交流,茶和茗指的都是同一东西了。
第一个饮茶的人是谁?
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人们往往一腔情愿地把一切与农业、植物有关的事情起源归结于神农氏。陆羽《茶经》便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然而,根据最新的学者研究,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巴蜀先民们以其边缘的优势,将茶叶原料利用传统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茶叶饮料。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心理。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给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魏晋南北朝时期,饼茶的加工已渐成气候,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别。
当时的人们甚至已经有意识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质,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饮茶礼仪。魏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创立期。虽然此时饮茶局限于江南诸地,但这个时期的茶饮已迅速风靡,并在短时间内成为可以与酒精饮料相抗衡的饮料。
饮茶超脱成为精神享受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成为了当时南方的政治中心。他们带来了上层社会崇尚饮茶的风气,推动了南方茶文化迅速发展。这时候的茶叶向东南突进,茶叶种植扩展到了温州、宁波沿海一带。不仅如此,《桐君录》中还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茶叶中心东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陆羽的《茶经》详细记录了唐时茶的流行。此书不仅使陆羽功成名就,成为茶圣,更记载了完整的饮茶过程,包括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用法。当时的士人们更是以能辨别出陆羽所泡的茶为自豪。陆羽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来,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唐朝时候,饮用茶有严格的步骤,这些通过陆羽的《茶经》就可以复原。随着从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唐代人们的饮茶方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膳夫经手录》中也记载:“近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唐时期,中原和西北少数名族地区的人已经嗜茶成俗,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江南的制茶技术也达到了最高水平,湖州的紫笋和常州阳羡茶都成为了贡茶,而茶叶中心也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饮茶被赋予寻求自我的内涵
到了宋代,末茶(制成细末的茶砖)饮用进入了黄金时代,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当时,全国气候由暖转寒,江南早春茶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茶业不能保证在明前贡到京都。贡茶就从顾渚紫笋改为了福建的建安茶。欧阳修曾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随着名声越来越大,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宋朝茶叶的中心。至此,中国的茶区完成布局。
宋朝的茶饮更多的被赋予了文化价值。饮茶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寻求自我的方式,尤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永恒的变化中追寻永生。苏东坡甚至说: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他抵御堕落的侵蚀。宋代还集中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除了文人阶层,宋代的禅院也大量饮用末茶。他们认为茶叶可以帮助他们修行,这和唐代寺庙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饮用的是散茶磨成末,并非用珍贵的团饼。
茶道开始“文艺复兴”
《金瓶梅》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却是对明代中晚期社会现实生活和风俗民情的全面、真实、生动的描绘。就其作品中饮食文化而言,是以富商兼官僚的西门庆的家食为主,兼及酒楼肆食。其中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述,小说中,谈到茶者多达629 处,谈到的茶坊也不计其数。而清朝曹雪芹《红楼梦》写茶也高达262 处,展现了一幅充满市井野趣的明清饮茶风俗图。小说里贾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后来另外四个小厮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刁钻古怪的焙茗。好多人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给这个小厮起这么个名字呢?其实,焙茗与作者茶文化的积淀关系十分密切。
进入明朝,中国茶的饮用方法随着散茶流行进入了新时代,制茶不再繁杂,饮茶却发展出新的要求,以文人为主的阶层创造了紫砂壶为主的饮茶器具,改变了茶碗大小,推出了小很多的茶杯与茶盅。现在福建人还是沿用了明旧习,称茶杯为茶瓯。
不仅如此,当时的文人重雅趣,于是把饮茶空间尽量雅致化,花木、盆景、雅石、茶果等要求均出现,茶道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而这套饮用方式尽管有了朝代的数次更迭,但是并没有死亡,无论在清代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中,还是民国时期江南人家的品饮中,都顽固地存在下来。因为饮用散茶的茶制没有改变,这套饮茶方式也没有改变,只不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明人的雅致文化,所以喝得更粗枝大叶罢了。
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历史上,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茶也自西汉开始,便有了自己的传播路线图,并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早在西汉时,茶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宋代,包括工艺品、艺术品在内的大量与茶有关的器物,更是被大量进口。据专家考证,南宋时期,宁波、杭州和福州都是运输宋茶器的重要港口,其中数目最多的是龙泉窑。现今日本各大美术馆、寺庙中都藏有丰富的中国书画、陶瓷,许多都是当时流去的。最近打捞的韩国沉船“新安号”上有上万件瓷器,不少是日本各寺庙在中国定做的瓷器。如今的日本茶道中仍可清晰看到唐宋茶道的影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英格兰vs美国实时比分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eagle1author.com/zimeiti/chawenguan/961